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研建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综述第13-35页
   ·选题依据第13-18页
     ·选题背景第13-17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3页
     ·基本概念第18-19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第19-24页
     ·江河源生态环境研究及评价进展第24-30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第30-31页
     ·生态环境计算机辅助评价研究第31-32页
     ·生态环境数据库系统研究第32-33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3-3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3页
     ·创新点第33-34页
   ·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二章 江河源区区域概况第35-48页
   ·江河源区概述第35-39页
     ·江河源区地理概况及行政区划第35-36页
     ·江河源区的开发历史及利用现状第36-39页
   ·江河源区环境要素时空格局第39-45页
     ·江河源区气候要素概况第39-40页
     ·江河源区地貌、土壤概况第40页
     ·江河源区水资源概况第40-41页
     ·江河源区生物资源概况第41-43页
     ·江河源区人文景观第43-45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45-48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特点第45-46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第46-48页
第三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原则第48-69页
   ·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的一般理论第48-53页
     ·生态学理论第48-49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9-50页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50页
     ·区域经济学理论第50-51页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51-52页
     ·系统工程理论第52-53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方法第53-65页
     ·指数评价法第53-54页
     ·层次分析法第54-56页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56-57页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第57-59页
     ·景观生态学方法第59-61页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第61-62页
     ·专家咨询法(Delphi 法)第62-63页
     ·图形叠置法第63页
     ·熵值法第63-65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第65-66页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原则第65页
     ·区域分异性原则第65页
     ·可持续性原则第65-66页
     ·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第66页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第66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选择第66-69页
     ·评价方法比较第66-67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选择第67-69页
第四章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量化处理第69-84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前提第69-71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第69-70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单元确定第70-71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71-73页
     ·江河源区气候质量指标选择第72页
     ·江河源区植被质量指标选择第72页
     ·江河源区土壤质量指标选择第72-73页
     ·江河源区水文质量指标选择第73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73页
   ·江河源区环境要素的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第73-78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数据的采集第73-75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数据的预处理第75-78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分级标准第78-82页
     ·权重及分级标准第78页
     ·确定权重的方法第78-81页
     ·评价等级标准的划分第81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选取第81-82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程序第82-84页
第五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库设计第84-110页
   ·数据库研究概况第84-88页
     ·相关概念第84-85页
     ·数据库系统发展概况第85-86页
     ·数据库在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应用第86-87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库建设意义第87-88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开发方式及平台第88-91页
     ·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及原则第88-89页
     ·开发方式选择第89-90页
     ·数据库系统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第90-91页
   ·数据库设计第91-110页
     ·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步骤第91-94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数据库设计第94-104页
     ·数据库表操做及管理第104页
     ·数据库安全设置第104-110页
第六章 数据库功能拓展及模块开发第110-124页
   ·数据库功能拓展第110-112页
     ·评价功能第110-111页
     ·统计功能第111-112页
     ·数据格式转换、备份及恢复功能第112页
   ·功能模块开发第112-124页
     ·综合评价指数和层次分析模块第112-114页
     ·BP-神经网络(DPS 调用)模块第114-116页
     ·数据格式转换、备份及恢复第116-122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界面设计第122-124页
第七章 江河源区环境质量评价数据库功能简介及应用第124-142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库功能简介第124-127页
     ·主界面简介第124-125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数据库界面菜单及其功能第125-127页
     ·评价功能简介第127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库应用实例第127-131页
     ·综合指数法评价第127-129页
     ·层次分析法评价第129页
     ·BP-神经网络法评价第129-131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第131-135页
     ·综合指数评价法第131-132页
     ·层次分析评价法第132-134页
     ·BP-神经网路评价法第134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小结第134-135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比研究第135-140页
     ·国家环保局推荐生态评价标准第135-137页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对比评价第137-140页
   ·不同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第140-142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42-144页
   ·结论第142-143页
   ·讨论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作者简介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岭山前截洪引渗与地下水库调蓄功能研究--以涝河冲洪积扇为例
下一篇:一种印刷体汉字特征点提取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