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7页 |
·论文选题的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截洪引渗与地下水库的研究发展过程 | 第10-11页 |
·截洪引渗与地下水库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地下水库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论文的主要特色 | 第15-17页 |
2. 涝河截洪引渗条件与地下水库调蓄条件的分析 | 第17-27页 |
·涝河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17-21页 |
·水资源的形成背景 | 第17-19页 |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 第19-20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涝河地区截洪引渗条件 | 第21-25页 |
·引渗场所 | 第21-23页 |
·入渗能力 | 第23-24页 |
·引渗水源 | 第24-25页 |
·地下水库调蓄条件 | 第25-27页 |
·蓄水条件 | 第25页 |
·开采条件 | 第25-27页 |
3. 涝河截洪引渗方案与截洪引渗效果分析 | 第27-53页 |
·截洪引渗的方式与方案设置 | 第27-33页 |
·截洪引渗的方式 | 第27-28页 |
·截洪引渗的方案设置 | 第28-33页 |
·截洪引渗典型年的选取及其径流过程 | 第33-34页 |
·截洪引渗典型年的选取 | 第33-34页 |
·截洪引渗典型年的径流过程 | 第34页 |
·截洪引渗方案设计及其入渗量与截洪量计算 | 第34-47页 |
·截洪引渗方案设计 | 第34-37页 |
·截洪引渗计算模型 | 第37-40页 |
·截洪引渗计算结果 | 第40-47页 |
·截洪引渗效果分析 | 第47-53页 |
·增加的地下水量 | 第47-50页 |
·减少的河道下泄量 | 第50-52页 |
·削减的洪峰量 | 第52-53页 |
4. 涝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第53-61页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3-55页 |
·地下水流系统 | 第53页 |
·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源汇项 | 第54-55页 |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模拟计算区域 | 第55页 |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第55-56页 |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校验 | 第56-61页 |
·模型校验依据与方法 | 第56-57页 |
·含水层参数识别 | 第57-60页 |
·模型校验期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60-61页 |
5. 涝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调蓄功能研究 | 第61-81页 |
·涝河河道来水序列的设置 | 第61页 |
·河渠水入渗序列及开采方案的确定 | 第61-64页 |
·截洪引渗与地下水库调蓄的效应分析 | 第64-79页 |
·地下水位的升降 | 第64-72页 |
·泉流量增减 | 第72-79页 |
·地下水库调蓄功能分析 | 第79-81页 |
6. 秦岭山前冲洪积扇截洪引渗与地下水库调蓄的效应分析 | 第81-95页 |
·秦岭山前冲洪积扇区与河流概况 | 第81页 |
·截洪引渗与地下水库调蓄条件分析 | 第81-84页 |
·引渗场所与入渗条件 | 第81-83页 |
·水源条件 | 第83页 |
·地下水库调蓄条件 | 第83-84页 |
·开采条件 | 第84页 |
·截洪引渗与地下水库调蓄的计算 | 第84-94页 |
·截洪引渗的计算 | 第84-92页 |
·地下水库调蓄计算 | 第92-94页 |
·截洪引渗与地下水库调蓄的效益分析 | 第94-95页 |
7. 秦岭山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 第95-96页 |
8.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