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一、导论 | 第10-20页 |
(一)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1. 选题的缘由 | 第10-11页 |
2. 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 研究生 | 第12页 |
2. 推荐免试制度 | 第12页 |
3. 制度变迁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评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 | 第20-34页 |
(一) 推荐免试制度的探索期(1951 年—1966 年) | 第20-23页 |
1. 推荐免试制度的初创与发展 | 第20-21页 |
2. 推荐免试制度的改造与中断 | 第21-23页 |
3. 小结 | 第23页 |
(二) 推荐免试制度的发展期(1985 年—1998 年) | 第23-28页 |
1. 推荐免试制度的恢复 | 第23-24页 |
2. 推荐免试制度的完善 | 第24-25页 |
3. 推荐免试制度的创新尝试 | 第25-26页 |
4. 推荐免试制度的停滞 | 第26页 |
5. 推荐免试制度的再次发展 | 第26-27页 |
6. 小结 | 第27-28页 |
(三) 推荐免试制度的调整期(1999 年—至今) | 第28-34页 |
1. 推荐免试制度的增量创新 | 第28-30页 |
2. 推荐免试制度的存量扩张与调整 | 第30-32页 |
3. 小结 | 第32-34页 |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主体 | 第34-46页 |
(一) 制度变迁主体理论概述 | 第34-37页 |
1. 制度变迁主体构成及作用 | 第34-35页 |
2. 推荐免试制度变迁主体构成 | 第35-37页 |
(二) 探索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主体 | 第37-40页 |
1. 政府主体的作用 | 第37-38页 |
2. 其他主体的作用 | 第38-40页 |
(三) 发展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主体 | 第40-42页 |
(四) 调整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主体 | 第42-46页 |
四、我国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动因 | 第46-55页 |
(一) 制度变迁动因理论概述 | 第46-47页 |
(二) 探索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动因 | 第47-49页 |
1. 现有制度选择的有限性 | 第47页 |
2. 政治理想与民众文化水平现实的调和 | 第47-48页 |
3. 高层次人才需求与知识分子地位的矛盾 | 第48-49页 |
4.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 | 第49页 |
5. 特殊利益诉求导向下的推荐免试制度定位 | 第49页 |
(三) 发展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动因 | 第49-52页 |
1. 知识分子地位的恢复与提升 | 第49-50页 |
2. 高等教育的质量需求与宏观政策保障 | 第50页 |
3. 高校自主权的扩大 | 第50-51页 |
4. 社会需求的变化 | 第51-52页 |
5. 推荐免试制度自身完善的需求 | 第52页 |
(四) 调整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动因 | 第52-55页 |
1. 高校市场化的影响 | 第52页 |
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 | 第52-53页 |
3.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 | 第53页 |
4. 社会需求的影响 | 第53-54页 |
5. 推荐免试制度的设计缺陷 | 第54-55页 |
五、我国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55-60页 |
(一) 制度变迁方式理论概述 | 第55-56页 |
(二) 探索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56-57页 |
(三) 发展期与调整期推荐免试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57-60页 |
六、我国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的现实与前瞻 | 第60-66页 |
(一) 推荐免试制度的现实 | 第60-63页 |
1. 制度变迁主体 | 第60-61页 |
2. 制度变迁动因 | 第61-62页 |
3. 制度变迁方式 | 第62-63页 |
(二) 推荐免试制度的变革构想 | 第63-66页 |
1. 弱化政府利益,凸显导师利益 | 第63-64页 |
2. 加强监控机制建设,确保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 | 第64页 |
3. 从中间扩散型变迁向需求诱致型变迁过渡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