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 1 振动光谱技术的简介与发展 | 第11-12页 |
| ·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 | 第11页 |
| ·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 2 微生物鉴定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常见的微生物鉴定与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 ·振动光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和检测中的应用 | 第13-17页 |
| ·振动光谱技术在细菌鉴定与检测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振动光谱技术在真菌鉴定与检测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振动光谱技术在放线菌和病毒鉴定与检测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3 振动光谱技术鉴定检测微生物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 第17-19页 |
| 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应用红外光谱区分食源性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 第21-28页 |
| ·前言 | 第21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6页 |
| ·四株食品病原菌典型谱带的判别归属 | 第22-23页 |
| ·四株食源性致病菌谱图的比较 | 第23-24页 |
| ·四株食品病原菌PCA 和CA 分析结果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不同培养条件对食源性致病菌光谱指纹及其区分效果的影响 | 第28-35页 |
| ·前言 | 第2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 ·样品光谱重复性 | 第29-31页 |
| ·光谱指纹区的变化 | 第31-32页 |
| ·不同培养条件对食源性致病菌区分效果的影响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应用红外光谱区分不同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 | 第35-42页 |
| ·前言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情况 | 第36页 |
| ·10 株单增李斯特菌菌体细胞红外光谱图 | 第36-38页 |
| ·10 株单增李斯特菌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基于培养液红外光谱指纹区分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 第42-49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 ·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 ·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其PCA 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及其PCA 分析结果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全文总结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论文发表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