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论文--防洪工程论文--蓄洪、滞洪、避洪建筑论文

蓄滞洪区运用损失快速评估与补偿研究

摘 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有关研究第10-11页
  1.2.2 国内有关研究第11-13页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第13页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3-15页
  1.3.1 主要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防洪政策和蓄滞洪区建设及存在问题第16-26页
 2.1 洪水特性第16-19页
  2.1.1 洪水特性第16-17页
  2.1.2 洪水风险的特性第17-19页
 2.2 防洪政策及分析第19-20页
 2.3 我国蓄滞洪区的基本情况第20-22页
  2.3.1 蓄滞洪区基本概念第20页
  2.3.2 蓄滞洪区的基本情况第20-22页
 2.4 蓄滞洪区的特性和作用第22-24页
  2.4.1 蓄滞洪区的特性第22页
  2.4.2 蓄滞洪区的作用第22-24页
 2.5 蓄滞洪区运用存在的问题第24-26页
第3章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第26-37页
 3.1 洪水灾害损失分析和评估第26-27页
  3.1.1 洪水灾害损失分类第26-27页
  3.1.2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分类第27页
 3.2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的原则和方法第27-28页
  3.2.1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的原则第27-28页
  3.2.2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第28页
 3.3 洪水灾害损失量化指标的建立第28-33页
  3.3.1 洪水灾害指标的定义和类型第28-29页
  3.3.2 洪水灾害指标系统建立的基本原则第29页
  3.3.3 洪水灾害评估指标系统的组成第29-33页
 3.4 洪水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第33-37页
第4章 蓄滞洪区运用损失快速评估第37-52页
 4.1 快速评估方法和步骤第37-38页
 4.2 快速评估指标第38页
 4.3 洪灾损失率的确定和计算第38-41页
  4.3.1 分类资产损失率的计算第39-40页
  4.3.2 面上综合损失率第40-41页
  4.3.3 洪灾损失增长率第41页
 4.4 洪灾损失率的计算模型第41-43页
  4.4.1 损失率影响因素分析第41-42页
  4.4.2 等级相关关系法第42-43页
  4.4.3 回归分析法第43页
 4.5 损失率快速调查方法第43-46页
  4.5.1 调查内容第44页
  4.5.2 调查方法第44页
  4.5.3 代表区域的洪灾损失率典型调查结果第44-46页
 4.6 蓄滞洪区社会经济资料的获取第46-52页
  4.6.1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分布特性第47页
  4.6.2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展布方法第47-51页
  4.6.3 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建库方法第51-52页
第5章 快速评估方法和实例分析第52-57页
 5.1 具体思路第52页
 5.2 实例分析第52-57页
  5.2.1 蒙洼区基本情况介绍第53页
  5.2.2 蒙洼损失估算过程第53-57页
第6章 快速评估与损失补偿第57-65页
 6.1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的作用第57-58页
 6.2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的现状分析第58-60页
 6.3 蓄滞洪区与防洪保护区的效益分享和损失共担第60-62页
  6.3.1 效益分享与损失共担的必要性第60-61页
  6.3.2 效益分享与损失分担的原则第61页
  6.3.3 效益分享与损失共担的实施第61-62页
 6.4 基于评估结果的损失补偿对策和建议第62-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及其对统一战线的影响
下一篇: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