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0页 |
第一章 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和我国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 | 第10-22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统一战线 | 第10-12页 |
·马克思、恩格斯论统一战线 | 第10-11页 |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 第11-12页 |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 第12-22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阶层构成状况下统一战线的发展 | 第12-14页 |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状况与统一战线的发展 | 第14-19页 |
·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 | 第14-15页 |
·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改造 | 第15-16页 |
·和平改造民族资产阶级 | 第16-17页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思想的初步发展与实践 | 第17-19页 |
·新时期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大贡献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 | 第22-37页 |
·我国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现状 | 第22-32页 |
·原有基本社会力量的变化 | 第22-28页 |
·工人阶级的分化与重组 | 第22-24页 |
·农民阶级的分化 | 第24-26页 |
·知识分子的变化 | 第26-28页 |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 | 第28-32页 |
·我国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特点 | 第32-34页 |
·动态性 | 第32页 |
·现代性 | 第32-33页 |
·多层次性 | 第33页 |
·非对抗性 | 第33-34页 |
·我国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原因 | 第34-37页 |
·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我国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提供了制度基础 | 第34页 |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重要动力 | 第34页 |
·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是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重要激发因素 | 第34-35页 |
·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是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重要条件 | 第35页 |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是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重要原因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影响 | 第37-50页 |
·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对新阶段统一战线发展的积极意义 | 第37-40页 |
·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 第37-38页 |
·统一战线的基础更加巩固 | 第38-39页 |
·统一战线的对象更加扩大 | 第39-40页 |
·统一战线工作重点转移更加科学 | 第40页 |
·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给新阶段统一战线带来的挑战 | 第40-43页 |
·从社会职能来看,统一战线的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 | 第40-41页 |
·从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看,要求统一战线更加社会化、现代化 | 第41-42页 |
·从工作机制上看,要求统一战线更加制度化 | 第42-43页 |
·从工作队伍上看,要求统一战线工作者提高素质 | 第43页 |
·新阶段统一战线发展路径探索 | 第43-50页 |
·新阶段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原则 | 第43-45页 |
·新阶段发展统一战线的措施与方针 | 第45-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