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业银行的历史、作用及其发展理论 | 第1-19页 |
·商业银行的历史 | 第9-10页 |
·传统商业银行的作用 | 第10-14页 |
·传统商业银行的功能 | 第10-12页 |
·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12-14页 |
·银行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4-19页 |
·现代金融制度 | 第14-15页 |
·制度经济学的启示 | 第15-16页 |
·不对称信息理论 | 第16-17页 |
·全能银行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对证券业的渗透 | 第19-30页 |
·商业银行经营证券的理论概观 | 第19-22页 |
·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的原因 | 第19-20页 |
·允许商业银行经营证券的原因 | 第20-22页 |
·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在各国中的实现 | 第22-30页 |
·日本 | 第22-25页 |
·美国 | 第25-26页 |
·德国 | 第26-27页 |
·英国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商业银行对保险业的渗透 | 第30-39页 |
·商业银行经营保险的理论概观 | 第30-34页 |
·商业银行进入保险业的原因 | 第31-32页 |
·允许商业银行经营保险的原因 | 第32-34页 |
·商业银行进入保险业在各国的实现 | 第34-39页 |
·日本 | 第34-35页 |
·美国 | 第35页 |
·德国 | 第35-36页 |
·英国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对信托业的渗透 | 第39-42页 |
·日本 | 第39-40页 |
·美国 | 第40页 |
·韩国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对非金融企业的渗透 | 第42-47页 |
·银企关系概览 | 第42-43页 |
·各国商业银行对非金融企业的渗透 | 第43-47页 |
·日本 | 第43页 |
·德国 | 第43-44页 |
·美国 | 第44-46页 |
·韩国 | 第46-47页 |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47-49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体制没有分业与混业之分 | 第47页 |
·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体制的分业与混业的历史沿革 | 第47-48页 |
·有关法律、法规对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确定 | 第48-49页 |
第七章 中国银行业涉足到其他相关金融领域的现状 | 第49-55页 |
·银行与证券的合作 | 第49-50页 |
·银行与保险的合作 | 第50-51页 |
·银行与信托的合作 | 第51-53页 |
·银行代销信托产品 | 第51-52页 |
·信托与银行在信贷资产转让方面的合作 | 第52页 |
·银行与信托在银团贷款业务上的合作 | 第52-53页 |
·关于银行对基金业渗透 | 第53-55页 |
第八章 中国银行业走向全能银行的必然性 | 第55-60页 |
·国际环境变化的要求 | 第55-56页 |
·金融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 | 第56-58页 |
·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 | 第58-59页 |
·银行自身发展变化的要求 | 第59-60页 |
第九章 中国银行业走向全能银行的最佳模式—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60-73页 |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全能经营的形式 | 第60-63页 |
·我国当前宜采取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全能化 | 第63-64页 |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模式 | 第64-69页 |
·构建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途径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81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部分) | 第73-79页 |
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内容提要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