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文字学论文

不同言文关系背景下的汉英“形”音关系研究

0 引言第1-13页
1 对比单位的确定第13-19页
 1.1 “字”与“词”的对等性第13-15页
 1.2 汉英形音关系的对等性第15-16页
 1.3 研究角度的确定第16页
 1.4 形音关系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16-18页
 1.5 小结第18-19页
2 汉英形音关系发展史中的相同点第19-49页
 2.1 汉英形音关系发展史中的转折点第19-29页
  2.1.1 转折点之前第19-25页
   2.1.1.1 汉语部分第19-20页
   2.1.1.2 英语部分第20-25页
    2.1.1.2.1 不分词书写阶段第21-23页
    2.1.1.2.2 不分词书写说明的问题第23-25页
  2.1.2 转折点之后第25-29页
   2.1.2.1 汉语部分第25-28页
    2.1.2.1.1 用字过程中假借字所占比例最大第25-27页
    2.1.2.1.2 假借字的大量使用及形声字的发展说明的问题第27-28页
   2.1.2.2 英语部分第28-29页
 2.2 形音关系的紧密阶段第29-41页
  2.2.1 汉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形音关系第29-31页
  2.2.2 古英语时期到中古英语前期的形音关系第31-41页
   2.2.2.1 古英语的拼写规则第32-35页
   2.2.2.2 古英语倾向于“音”决定“形”第35-37页
   2.2.2.3 古英语的形音关系所导致的结果第37-41页
    2.2.2.3.1 古英语是综合性语言第38-39页
    2.2.2.3.2 中古英语由综合性语言向分析性语言的转变第39-41页
 2.3 形音的逐渐分离第41-48页
  2.3.1 汉语形音关系的分离—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下降第42-44页
  2.3.2 英语形音关系的分离—英语字母与读音之间的对应性逐渐减弱第44-48页
   2.3.2.1 中古英语后期形音关系开始出现分离第44-46页
   2.3.2.2 十九世纪至今形音差距继续扩大第46-48页
 2.4 小结第48-49页
3 汉英形音关系发展史中的不同点第49-58页
 3.1 汉字的理据特点—文字性强第49-54页
  3.1.1 小篆时期形声字“形”的理据特点—文字性强第49-51页
  3.1.2 隶变时期形声字“形”的理据特点—文字性强第51-52页
  3.1.3 简化字时期形声字“形”的理据特点—文字性强第52-54页
 3.2 英文的理据特点—语言性强第54-57页
  3.2.1 古英语时期“形”的理据特点—语言性强第54-55页
  3.2.2 中古英语后期“形”的理据特点—语言性强第55页
  3.2.3 现代英语时期“形”的理据特点—语言性强第55-57页
 3.3 小结第57-58页
4 不同的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形音关系的影响第58-66页
 4.1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造成汉英形音关系发展趋势相同的原因第58-59页
 4.2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造成汉英形音关系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第59-65页
  4.2.1 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比较重文字第60-62页
  4.2.2 与中国哲学相比,西方哲学比较重语言第62-64页
  4.2.3 中西哲学精神的差异第64-65页
 4.3 小结第65-66页
5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诗意言说:透射幽暗的亮光--试论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的悖论特征
下一篇:诗歌与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