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13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1 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1 茎尖培养 | 第16-18页 |
1.1.1 分离无病毒植株 | 第16-17页 |
1.1.2 快速繁殖 | 第17-18页 |
1.1.3 辐射诱变进行品种改良 | 第18页 |
1.2 叶片、叶柄和匍匐茎等器官的培养 | 第18-19页 |
1.3 花药培养 | 第19-21页 |
1.3.1 单倍体育种 | 第19-20页 |
1.3.2 获得脱毒苗 | 第20-21页 |
1.4 离体胚培养 | 第21-22页 |
1.5 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 | 第22-23页 |
1.6 细胞悬浮培养 | 第23页 |
2 影响外植体器官发生的因子及生理研究 | 第23-25页 |
2.1 活性氧与外植体器官发生 | 第23-24页 |
2.2 抗氧化酶与外植体器官发生 | 第24-25页 |
3 组培环境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25-28页 |
3.1 物理因子 | 第25-26页 |
3.1.1 光 | 第25页 |
3.1.2 温度 | 第25-26页 |
3.1.3 湿度 | 第26页 |
3.1.4 气体的影响 | 第26页 |
3.2 化学因子 | 第26-28页 |
3.2.1 碳源 | 第26-27页 |
3.2.2 离子 | 第27页 |
3.3.3 培养基的pH值 | 第27页 |
3.3.4 支持材料 | 第27-28页 |
4 突变体筛选 | 第28-29页 |
5 种质资源保存 | 第29-30页 |
6 遗传转化 | 第30-37页 |
6.1 GUS,NOS和NPT Ⅱ基因的转化 | 第30-32页 |
6.2 抗虫基因的转化 | 第32页 |
6.3 抗病毒基因的转化 | 第32-33页 |
6.4 抗逆基因的转化 | 第33页 |
6.5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 第33-34页 |
6.6 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 | 第34-37页 |
第二章 草莓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7-4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1.1 材料 | 第37-38页 |
1.2 方法 | 第38页 |
1.2.1 培养基 | 第38页 |
1.2.2 不同有色膜处理及其光谱辐射能的测定 | 第38页 |
1.2.3 暗处理 | 第38页 |
1.2.4 培养条件 | 第38页 |
1.3 数据统计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2.1 不同激素组合对丰香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 AgNO_3对草莓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 不同有色膜物理特性及对丰香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 暗处理对丰香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2.5 生根和驯化移栽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6页 |
第三章 不同有色膜下丰香草莓的再生机理 | 第46-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1.1 材料 | 第46页 |
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6-47页 |
1.2.1 培养基 | 第46-47页 |
1.2 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1.3 激素含量测定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2.1 外植体在不同有色膜下的生理效应 | 第47-49页 |
2.1.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7页 |
2.1.2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7-49页 |
2.1.3 MDA含量的变化 | 第49页 |
2.1.4 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AgNO_3对草莓外植体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1.1 材料 | 第51-52页 |
1.2 方法 | 第52-53页 |
1.2.2.1 酶的提取及测定 | 第52页 |
1.2.2.2 叶绿素色素含量 | 第52页 |
1.2.2.3 根系的活力 | 第52页 |
1.2.2.4 IAA含量 | 第52页 |
1.2.2.5 IAA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52页 |
1.2.2.6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1.2.2.7 乙烯释放量的测定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2.1 AgNO_3对草莓根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2.2 AgNO_3对再生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 AgNO_3对草莓叶片抗氧化酶的活性,O_2~(·-)生成速率及MDA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2.4 AgNO_3对草莓叶片脯氨酸含量,乙烯释放量,IAA含量及其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抗生素对草莓外植体生长的影响 | 第58-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1.1 材料 | 第58页 |
1.2 试剂 | 第58-59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2.1 Kan对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的影响 | 第59-60页 |
2.2 Cef对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的影响 | 第60-61页 |
2.3 Carb对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的影响 | 第61-62页 |
2.4 Cef和Carb对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的影响 | 第62页 |
3 讨论 | 第62-66页 |
第六章 抗菌肽D和Insulin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6-7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7-69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67页 |
1.2 酶及生化药剂 | 第67页 |
1.3 培养基 | 第67页 |
1.4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67页 |
1.5 PCR | 第67-68页 |
1.4 植物重组表达载体pBI12-APD和pBI121-INS的构建 | 第68-69页 |
1.4.1 pBI121-APD载体的构建 | 第68页 |
1.4.2 pBI121-INS载体的构建步骤 | 第68-69页 |
1.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69页 |
1.6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2.1 pBI121-APD和pBI121-IN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 | 第69-70页 |
2.2 pBI121-APD和pBI121-IN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70-72页 |
2.2.1 pBI121-AP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70-71页 |
2.2.2 pBI121-IN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71-72页 |
2.3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七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草莓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74-8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9页 |
1.1 材料 | 第74-75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74页 |
1.1.2 菌株和质粒 | 第74页 |
1.1.3 化学试剂药品 | 第74-75页 |
1.1.4 培养基 | 第75页 |
1.1.5 引物合成 | 第75页 |
1.1.5.1 检测抗菌肽APD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75页 |
1.1.5.2 检测NPTⅡ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75页 |
1.1.5.3 检测胰岛素INS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75页 |
1.2 方法 | 第75-79页 |
1.2.1 农杆菌的培养 | 第75页 |
1.2.2 受体材料的预培养 | 第75页 |
1.2.3 农杆菌侵染 | 第75页 |
1.2.4 共培养、筛选培养、继代培样 | 第75-76页 |
1.2.5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果的因素 | 第76页 |
1.2.5.1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 | 第76页 |
1.2.5.2 选择培养中抑菌抗生素及浓度的确定 | 第76页 |
1.2.5.3 预培养时间 | 第76页 |
1.2.5.4 共培养时间 | 第76页 |
1.2.5.5 选择方式 | 第76页 |
1.2.6 生根培养 | 第76-77页 |
1.2.7 转基因草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77-79页 |
1.2.7.1 草莓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改良SDS法) | 第77页 |
1.2.7.2 PCR检测 | 第77页 |
1.2.7.3 Southern杂交 | 第77-79页 |
1.2.7.3.1 草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8页 |
1.2.7.3.2 草莓基因组DNA的酶切 | 第78页 |
1.2.7.3.3 电泳及转膜 | 第78-79页 |
1.2.7.3.4 探针制备及标记 | 第79页 |
1.2.7.3.5 杂交 | 第79页 |
2 结果 | 第79-84页 |
2.1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2.2 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80页 |
2.3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2.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81页 |
2.5 抗生素对农杆菌的抑菌效果 | 第81-82页 |
2.6 筛选方式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82页 |
2.7 草莓转APD基因植株和转INS基因愈伤组织的获得 | 第82页 |
2.8 转基因草莓植株的检测 | 第82-84页 |
2.8.1 PCR鉴定 | 第82-84页 |
2.8.1.1 草莓APD基因转化株的检测 | 第82-83页 |
2.8.1.2 草莓INS基因转化愈伤组织的检测PCR鉴定 | 第83-84页 |
2.8.2 转基因草莓的Southern blot分析 | 第84页 |
3 讨论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8页 |
ABSTRACT | 第98-101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