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第二章 几种基本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24-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材料 | 第24页 |
·方法 | 第24-26页 |
·基本培养基 | 第24页 |
·MS培养基成分变化 | 第24-25页 |
·光照 | 第25页 |
·抗氧化剂和吸附剂的影响 | 第25-26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6-29页 |
·基本培养基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26页 |
·MS培养基成分变化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26-27页 |
·光照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27-29页 |
·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29页 |
3 讨论 | 第29-34页 |
·基本培养基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29-31页 |
·MS培养基成分变化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31-32页 |
·光照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32页 |
·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蝴蝶兰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蝴蝶兰褐变外植体显微结构观察 | 第34-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蝴蝶兰褐变外植体的扫描电镜 | 第34页 |
·普通显微镜观察 | 第34-35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5页 |
·蝴蝶兰褐变外植体的扫描电镜 | 第35页 |
·蝴蝶兰褐变外植体显微镜观察 | 第35页 |
3 讨论 | 第35-41页 |
第四章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总酚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PPO、POD和PAL的变化 | 第41-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44页 |
·PPO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POD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PPO和POD同工酶谱的分析 | 第42-43页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PAL活性的测定 | 第43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4-51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PPO活力的变化 | 第44-45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PPO同工酶谱的变化 | 第45-46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POD活力的变化 | 第46-47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POD同工酶谱的变化 | 第47-48页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PAL活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6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PPO和POD活力的变化 | 第51-52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PPO和POD同工酶谱的变化 | 第52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总酚的含量和PAL的活力变化 | 第52-54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过程中PPO、POD、PAL和总酚含量间的关系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与膜脂过氧化 | 第56-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材料 | 第56页 |
·方法 | 第56-57页 |
·MDA含量的测定 | 第56页 |
·SOD活性的测定 | 第56-57页 |
·CAT酶活性测定 | 第5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7-59页 |
·褐变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褐变过程中SOD活力的变化 | 第58-59页 |
·褐变过程中CAT酶活力的变化 | 第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蝴蝶兰褐变成分的初步分析 | 第61-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 | 第61页 |
·方法 | 第61-62页 |
·颜色反应 | 第61-62页 |
·光谱扫描 | 第62页 |
·质谱分析 | 第62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62-66页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成分的颜色反应 | 第62-63页 |
·褐变成分和邻苯二酚的吸收光谱 | 第63-64页 |
·质谱结构分析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附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