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4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2 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研究 | 第9-14页 |
·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 第9-10页 |
·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0-14页 |
·杂交稻稻米碾米品质的遗传 | 第10-11页 |
·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遗传 | 第11-12页 |
·杂交稻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的遗传 | 第12-13页 |
·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的遗传 | 第13-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1 杂交亲本 | 第14页 |
·杂交母本 | 第14页 |
·杂交父本 | 第14页 |
2 杂交配组 | 第14页 |
3 田间种植方式 | 第14页 |
4 米质分析方法 | 第14页 |
5 资料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6-33页 |
1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16-27页 |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16页 |
·杂交早稻亲本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16-19页 |
·杂交早稻亲本一般配合力与亲本及F_1表型值的关系 | 第19-20页 |
·不同杂交早稻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SCA)分析 | 第20页 |
·杂交早稻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 | 第20-23页 |
·杂交早稻亲本米质性状的分类 | 第23-25页 |
·杂交早稻SCA值与双亲GCA值类别的关系 | 第25-26页 |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配合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第26-27页 |
2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7-33页 |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组合间遗传差异 | 第27-28页 |
·杂交早稻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和群体配合力方差 | 第28-29页 |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遗传力与相关遗传力分析 | 第29-31页 |
·杂交早稻各米质性状的相关遗传贡献率 | 第31-32页 |
·杂交早稻各米质性状间接选择的相对效率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7页 |
1 杂交早稻米质改良的主要目标性状及改良途径 | 第33-34页 |
2 杂交早稻亲本米质性状对F_1组合的影响 | 第34页 |
3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配合力 | 第34-35页 |
4 杂交早稻优质恢复系的选育 | 第35-36页 |
5 杂交早稻优质不育系的选育 | 第36-3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7-38页 |
1 试验选材的创新点 | 第37页 |
2 研究结果的创新点 | 第37-38页 |
附表 | 第38-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