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1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一、国际背景 | 第13-14页 |
二、国内背景 | 第14-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6-23页 |
一、政府会计的界定 | 第16-21页 |
二、政府会计理论框架的界定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政府会计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23-25页 |
二、基金理论 | 第25-28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9-31页 |
一、论文研究方法 | 第29页 |
二、论文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1-45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1-36页 |
一、学者对公共受托责任的研究 | 第31-33页 |
二、学者对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 | 第33-34页 |
三、国际组织的研究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6-40页 |
一、政府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36页 |
二、政府财务报告目标 | 第36-37页 |
三、政府会计基础 | 第37-38页 |
四、政府会计要素 | 第38-39页 |
五、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 第39-40页 |
六、政府会计规范 | 第40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评述 | 第40-45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框架及其存在问题 | 第45-53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框架 | 第45-48页 |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演变 | 第45-46页 |
二、适应当时环境的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 | 第46页 |
三、以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主体 | 第46-47页 |
四、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基础 | 第47页 |
五、多套并存的财务报告体系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框架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一、会计目标局限于政府自身管理 | 第48-49页 |
二、会计主体不利于反映政府受托责任 | 第49页 |
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用一般原则代替 | 第49-50页 |
四、会计基础难以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信息 | 第50页 |
五、会计要素多套并存且涵盖内容过窄 | 第50-51页 |
六、财务报告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我国预算会计环境及其影响分析 | 第53-63页 |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一、我国政府职能行使存在的问题及其转变 | 第53-54页 |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55-59页 |
一、部门预算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55-57页 |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三、政府采购制度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59-63页 |
一、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 | 第59-61页 |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西方国家(组织)政府会计理论框架及其启示 | 第63-79页 |
第一节 美国政府会计理论框架 | 第64-71页 |
一、州和地方政府会计理论框架 | 第64-67页 |
二、联邦政府会计理论框架 | 第67-70页 |
三、美国政府的预算会计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理论框架 | 第71-75页 |
一、国际公共部门会计理论框架的形成 | 第71-72页 |
二、国际公共部门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容 | 第72-75页 |
第三节 西方国家(组织)政府会计理论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 第75-79页 |
一、理论框架制定先行,避免走弯路 | 第76页 |
二、理论框架制定兼顾国家化和国际化 | 第76页 |
三、基金会计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 第76-77页 |
四、不同的会计基础可综合运用 | 第77页 |
五、要兼顾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重目标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我国政府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79-131页 |
第一节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 | 第79-84页 |
一、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确定 | 第79-81页 |
二、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分析 | 第81-82页 |
三、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 | 第82-84页 |
第二节 政府会计主体的界定 | 第84-90页 |
一、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的界定 | 第84-85页 |
二、基金主体的设置 | 第85-90页 |
第三节 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第90-93页 |
第四节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 | 第93-98页 |
一、权责发生制的优势及其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第93-95页 |
二、我国政府会计实行双重会计基础的分析 | 第95-97页 |
三、权责发生制的实施路径选择 | 第97-98页 |
第五节 政府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 第98-106页 |
一、政府会计要素的设置 | 第98-103页 |
二、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 | 第103-104页 |
三、政府会计要素的计量 | 第104-106页 |
第六节 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 | 第106-117页 |
一、新报告体系与原预算会计报表体系的融合 | 第106-107页 |
二、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设想 | 第107-113页 |
三、政府层面报表和政府基金报表的生成程序 | 第113-117页 |
本章附录 | 第117-131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31-13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31页 |
第二节 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后记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