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一、国际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一、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二、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 第19-20页 |
三、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执行后果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论文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与历史沿革 | 第25-37页 |
第一节 公允价值计量产生与发展简述 | 第25-28页 |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首次出现与采用 | 第25-26页 |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美国的应用历程回顾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历程分析 | 第28-31页 |
一、开始应用:为解决特定资产的计量和披露问题 | 第28-30页 |
二、拓展应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 | 第30页 |
三、全面应用:使用范围向非金融项目拓展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演进与规律分析 | 第31-36页 |
一、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演进 | 第31-34页 |
二、公允价值定义历史演进的规律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和应用的原因分析 | 第37-51页 |
第一节 内在原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自身优越性 | 第37-41页 |
一、从投资者角度看: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第38-39页 |
二、从企业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更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 第39页 |
三、从市场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创新的必然选择 | 第39-40页 |
四、从监管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能及时揭示企业财务风险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外在原因:会计环境变迁 | 第41-50页 |
一、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 第43-44页 |
二、直接推动力:投资者信息偏好改变导致财务会计目标的变革 | 第44-49页 |
三、繁荣的推动力: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金融工具的发展 | 第49页 |
四、可行性和可靠性支持:估值理论和估值技术的持续完善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内涵 | 第51-68页 |
第一节 公允价值的本质:对现行市场脱手价格的估计 | 第51-56页 |
一、"价格"与"价值" | 第51-52页 |
二、公允价值估计的价格而非价值 | 第52-53页 |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观:对现行价格的估计,具有动态跳跃性 | 第53页 |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观:市场而非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认定 | 第53-54页 |
五、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目标:脱手价格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 第56-58页 |
一、公允性 | 第56-57页 |
二、估计性 | 第57-58页 |
三、现时性和动态性 | 第58页 |
第三节 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 第58-67页 |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涵与作用 | 第59-60页 |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财务会计目标 | 第60页 |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信息质量特征 | 第60-63页 |
四、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计量属性 | 第63-6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 第68-97页 |
第一节 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68-75页 |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层级 | 第68-72页 |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前提 | 第72-74页 |
三、信用风险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方法 | 第75-84页 |
一、市场法 | 第75-77页 |
二、现值法 | 第77-79页 |
三、成本法 | 第79-80页 |
四、期权定价法 | 第80-84页 |
第三节 缺乏活跃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取得 | 第84-95页 |
一、缺乏活跃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应考虑的因素 | 第84-86页 |
二、构建我国独立第三方估价体系 | 第86-9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执行后果 | 第97-115页 |
第一节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历程与现状 | 第97-101页 |
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历程回顾 | 第97-100页 |
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地公允价值计量的谨慎态度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执行后果的规范分析 | 第101-105页 |
一、投资性房地产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二、金融工具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公允价值计量执行后果的实证分析——价值相关性角度 | 第105-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6-107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07-111页 |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11-113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113-11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全面改进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 第115-121页 |
第一节 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身的完善 | 第115-117页 |
一、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明晰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内涵 | 第115-116页 |
二、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外部环境建设 | 第117-121页 |
一、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竞争有序的要素和产品市场 | 第117-118页 |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设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 第118页 |
三、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 第118-119页 |
四、加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 | 第119页 |
五、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建设,从准则层面进行规范和引导 | 第119-121页 |
结束语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9-130页 |
后记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