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课题背景 | 第9页 |
|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 ·景观 | 第9-10页 |
| ·景观生态学 | 第10页 |
| ·国外景观生态学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 ·国内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干旱区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6-1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 ·气候 | 第17页 |
| ·水文 | 第17-18页 |
| ·土壤 | 第18页 |
| ·生物资源 | 第18-19页 |
| ·社会经济 | 第19页 |
| ·研究思路、基础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工作环境 | 第19-20页 |
| ·数据准备与收集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21-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 ·遥感影像的处理 | 第21-23页 |
| ·数据源的选择 | 第21-22页 |
|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 | 第22页 |
| ·遥感影像的分类 | 第22-23页 |
| ·景观类型的选取 | 第23-25页 |
| ·景观类型图的生成 | 第25页 |
| ·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标 | 第25-29页 |
| ·生态景观变化结果分析 | 第29-38页 |
| ·生态景观的基本格局分析 | 第29-30页 |
| ·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30-35页 |
| ·景观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31-34页 |
| ·斑块类型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 ·生态景观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 | 第35-38页 |
| ·河道水量减少,致使下游断流 | 第35-36页 |
| ·水质恶化 | 第36页 |
| ·生境质量下降 | 第36-37页 |
| ·植被受破环,生物多样性减少 | 第37页 |
| ·土壤盐渍化加剧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景观变化的生态价值损益估算 | 第38-46页 |
| ·理论基础 | 第38-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 ·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 ·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 第41-42页 |
| ·研究区单位面积农田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价值的确定 | 第42页 |
| ·研究区景观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 ·研究区景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确定 | 第43页 |
| ·景观生态价值估算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 ·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经济价值 | 第43-44页 |
| ·年和200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变化 | 第44-46页 |
| ·年和200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比较分析 | 第46页 |
| 第四章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景观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46-59页 |
| ·自然因素 | 第47-52页 |
| ·地形地貌 | 第47页 |
| ·气候条件 | 第47-52页 |
| ·人为因素 | 第52-54页 |
| ·人口变化 | 第52页 |
| ·城镇化 | 第52页 |
| ·经济因素 | 第52-53页 |
| ·科技水平 | 第53页 |
| ·政策和制度 | 第53页 |
| ·价值观念 | 第53-54页 |
| ·农田景观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54-59页 |
|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 ·数据选择 | 第55-56页 |
|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景观生态建设的思考 | 第59-62页 |
| ·廊道景观建设 | 第59-60页 |
| ·绿洲景观建设 | 第60-62页 |
| ·人工绿洲景观建设 | 第60-61页 |
| ·天然植被景观建设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2-65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讨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附录1文中图表题揽 | 第72-73页 |
|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 致 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