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于城镇周边农村聚落形态的现状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 ·农村聚落研究的范畴 | 第8页 |
| ·背景概述 | 第8-9页 |
| ·坎坷的农村发展 | 第8页 |
| ·城市化的大环境 | 第8-9页 |
| ·聚落的相关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 ·人类聚落的相关理论研究角度 | 第9-10页 |
| ·乡村聚落发展的实践概述 | 第10页 |
| ·论文选题 | 第10-12页 |
| ·选题原因 | 第10页 |
| ·个案研究 | 第10-11页 |
| ·现状研究 | 第11页 |
| ·形态研究 | 第11页 |
| ·模式的探索 | 第11页 |
| ·成果的适用范围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5页 |
| 第2.章 调查区域 | 第15-20页 |
| ·调查区域的界定 | 第16页 |
| ·调查区域的背景概况 | 第16-17页 |
| ·位置和交通 | 第16页 |
| ·地理与气候 | 第16-17页 |
| ·经济背景 | 第17页 |
| ·服务设施 | 第17页 |
| ·人口状况 | 第17页 |
| ·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 | 第17-18页 |
| ·小结 | 第18-20页 |
| 第3.章 村域范围内的形态研究 | 第20-32页 |
| ·现实概况统计与图示 | 第21页 |
| ·村域范围内的形态的评析内容 | 第21页 |
| ·聚落单元的形态特征评析 | 第21-24页 |
| ·聚落单元的规模和数量的评析 | 第21-23页 |
| ·聚落边界情况的评述 | 第23-24页 |
| ·聚落的位置特征评析 | 第24-26页 |
| ·聚落单元和水体的位置关系评述 | 第24-25页 |
| ·聚落和道路的位置关系评述 | 第25-26页 |
| ·村域范围内的聚落发展趋势 | 第26页 |
| ·聚落更新模式的比较 | 第26-30页 |
| ·“迁村并点”的方式 | 第26-27页 |
| ·调查区域“迁村并点”的评述 | 第27页 |
| ·调查区域“迁村并点”模式的探索 | 第27-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4.章 聚落范围内的形态研究 | 第32-53页 |
| ·现实概况统计与图示 | 第33页 |
| ·聚落范围内的形态的评析内容 | 第33页 |
| ·目前聚落范围内的形态的特征评析 | 第33-39页 |
| ·新旧两种密度共存的评析 | 第33-35页 |
| ·建筑实体和建筑外部空间的评析 | 第35-37页 |
| ·“居住单元”分布状况的评析 | 第37-39页 |
| ·主要相关因素评析 | 第39-43页 |
| ·相关管理条例的评析 | 第39-40页 |
| ·人均建筑面积和人口密度的评析 | 第40-43页 |
| ·调查聚落范围内的形态模式探索 | 第43-51页 |
| ·提高密度的常用方式评析 | 第43-44页 |
| ·通过格网控制探索提高调查聚落密度的形态模式 | 第44-50页 |
| ·结合现实条件和村落实际需求确定格网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5.章 居住单元范围内的形态研究 | 第53-65页 |
| ·现实概况 | 第54页 |
| ·居住单元范围内的建筑形态评析内容 | 第54页 |
| ·建筑形态特征的评析 | 第54-56页 |
| ·建筑的几种基本类型 | 第54-55页 |
| ·建筑在用地内的位置和组合方式 | 第55-56页 |
| ·建筑形态相关因素的评析 | 第56-58页 |
| ·村民对建筑的功能需求 | 第56-57页 |
| ·聚落文化对建筑形态的约束 | 第57-58页 |
| ·目前常见的农村建筑形式 | 第58-59页 |
| ·独立式和联排式 | 第58页 |
| ·统一建造和统一样式 | 第58-59页 |
| ·居住单元内建筑形态模式的比较 | 第59-63页 |
| ·前提说明 | 第59页 |
| ·几种建筑形态模式的比较 | 第59-62页 |
| ·三类建筑形式实际运用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图表目录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76页 |
| 于城镇农村调查问卷 | 第68-72页 |
| 问卷统计和简单分析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