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 “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分析 | 第8-16页 |
(一) “国际理解教育”概念的定义 | 第9-14页 |
(二) “国际理解教育”与“全球教育”的关系 | 第14-16页 |
二、 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 | 第16-26页 |
(一) 教育史上的国际理解教育思想 | 第16-17页 |
(二) 战后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 第17-20页 |
(三) 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新的课题 | 第20-26页 |
三、 学会共存--国际理解教育的时代强音 | 第26-30页 |
(一)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共处是“学会共存”的基础 | 第26-28页 |
(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学会共存”的必要条件 | 第28-30页 |
四、 学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理想场所 | 第30-52页 |
(一) 今日学校的新气象 | 第31-32页 |
(二) 课程与教材:和平思想的载体 | 第32-40页 |
(三) 教学方法:探索国际理解的新前景 | 第40-42页 |
(四) 教师:和平文化的传播者 | 第42-48页 |
(五) 家庭、社区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 第48-52页 |
五、 各国国际理解教育案例选粹与分析 | 第52-60页 |
(一) 日本:日常授课中的国际理解 | 第52-55页 |
(二) 以色列:从语言的交流到心灵的沟通 | 第55-57页 |
(三) 美国:关注国际社会,学做有效决策者 | 第57-60页 |
六、 关于我国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 | 第60-68页 |
思考一: 师生牵手,互敬互爱 | 第60-61页 |
思考二: 发挥学科优势,开创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 | 第61-62页 |
思考三: 发掘教育资源,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教育环境 | 第62-64页 |
思考四: 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少数民族教师 | 第64-65页 |
思考五: 加强各种团体间的合作与交流 | 第65-66页 |
思考六: 重视并开发教师培训中的文化发展目标 | 第66-68页 |
结语: 站在“学会共存”十字路口上的教育 | 第68-70页 |
附录(一) 身边的故事 | 第70-72页 |
附录(二) 地球是个美丽的园--来自上海市敬业中学的调查报告 | 第72-76页 |
附录(三) 《和平文化宣言与行动纲领》(摘要) | 第76-7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后记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