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摘 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 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证券市场监管理论概述 | 第10-30页 |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及其内涵 | 第10-14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 | 第10-11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内容 | 第11-13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手段 | 第13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原则 | 第13-14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 第14-24页 |
·证券市场失灵研究 | 第14-17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理论学说 | 第17-19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新兴加转轨过程中的市场监管 | 第20-2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主要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证券市场监管大系统分析 | 第30-53页 |
·综述 | 第30-32页 |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1页 |
·证券市场监管大系统构成 | 第41-44页 |
·证券市场监管大系统的结构 | 第41-42页 |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及监管方式 | 第42-44页 |
·证券市场监管子系统设计 | 第44-53页 |
·证券市场监管子系统的结构 | 第44-45页 |
·系统各主要部分在证券市场监管子系统中应负的责任 | 第45-48页 |
·证券市场监管子系统分析 | 第48-53页 |
第三章 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分析 | 第53-80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传统架构模式 | 第53-55页 |
·国内外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 第55-62页 |
·世界主要国家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分析 | 第55-62页 |
·监管机构一体化--金融监管架构模式的新趋势 | 第62-71页 |
·混业监管--金融监管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 第62-66页 |
·国际金融与证券监管发展的趋势 | 第66-68页 |
·金融监管模式的决策分析 | 第68-71页 |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演变及其分析 | 第71-80页 |
·我国现行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 | 第71-72页 |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及其评价 | 第72-80页 |
第四章 证券市场监管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 第80-108页 |
·概述 | 第80-83页 |
·信息不对称和证券市场监管 | 第80-81页 |
·信息经济学概述 | 第81-83页 |
·证券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分析 | 第83-90页 |
·证券市场逆向选择的基本模型 | 第84-86页 |
·信息质量为任意分布时的证券市场逆向选择的模型 | 第86-87页 |
·证券市场逆向选择的扩展模型 | 第87-89页 |
·模型结论 | 第89-90页 |
·证券市场信号传递机制研究 | 第90-98页 |
·模型基本思想 | 第90-91页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91-92页 |
·模型分析 | 第92-98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动态一致性研究 | 第98-101页 |
·模型定义 | 第99页 |
·模型分析 | 第99-101页 |
·模型结论 | 第101页 |
·证券市场监管的动态博弈模型 | 第101-108页 |
·模型假设 | 第102页 |
·建模与求解 | 第102-105页 |
·博弈解的政策含义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证券市场监管预警体系研究 | 第108-130页 |
·概述 | 第108-111页 |
·预警理论 | 第108-109页 |
·上市公司监管预警的基本思想 | 第109-110页 |
·上市公司监管预警系统的意义及其可行性 | 第110-111页 |
·上市公司监管预警指标体系分析 | 第111-115页 |
·风险预警系统模型的总体设计 | 第111-112页 |
·设定指标的风险区域 | 第112-114页 |
·定性指标分析 | 第114-115页 |
·公司财务失败预警理论 | 第115-120页 |
·单变量分析法 | 第116页 |
·Z指标模型 | 第116-117页 |
·相对流动性指标(DRL)模型 | 第117-118页 |
·F分数模型 | 第118-119页 |
·使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 第119-120页 |
·基于粗糙-神经专家系统的上市公司经营预警系统 | 第120-130页 |
·粗糙神经专家系统的概念 | 第121页 |
·粗糙-神经专家系统的构成 | 第121-125页 |
·上市公司粗糙-神经网络预警专家系统的构建步骤 | 第125-130页 |
第六章 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研究 | 第130-149页 |
·证券监管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第130-136页 |
·证券交易的信息化趋势 | 第130-132页 |
·证券交易信息化对监管的挑战 | 第132-135页 |
·证券监管信息化的可行性研究 | 第135-136页 |
·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分析 | 第136-143页 |
·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的三重网络结构分析 | 第136-138页 |
·基于I-E-I体系的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信息流及解决方案分析 | 第138-141页 |
·基于I-E-I体系的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构成与功能 | 第141-143页 |
·基于I-E-I体系的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特点 | 第143页 |
·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策略以及实施要点 | 第143-149页 |
·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实施的指导原则 | 第143-144页 |
·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方案 | 第144-146页 |
·证券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要点 | 第146-149页 |
第七章 上市公司业绩监管评估系统研究 | 第149-178页 |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趋势 | 第149-150页 |
·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估指标体系 | 第150-160页 |
·财务评价指标 | 第151-156页 |
·非财务评价指标 | 第156-158页 |
·EVA和REVA指标 | 第158-160页 |
·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方法 | 第160-178页 |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估 | 第160-167页 |
·基于DEA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估 | 第167-175页 |
·其它评价方法 | 第175-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3页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83页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3-184页 |
致 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