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2.1、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14页 |
1.2.2、 桩侧阻力增强效应的机理初解 | 第14-16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与实践 | 第17-30页 |
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7-21页 |
2.1.1、 试验内容及目的 | 第18页 |
2.1.2、 试验场地的确定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2.1.3、 模型桩参数设计 | 第20-21页 |
2.2、 测试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桩身轴力变化 | 第22页 |
2.2.2、 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 | 第22页 |
2.2.3、 桩土相对位移 | 第22-23页 |
2.3、 试验模型制作施工 | 第23-24页 |
2.3.1、 摩擦型桩制作施工 | 第23-24页 |
2.3.2、 嵌岩桩制作施工 | 第24页 |
2.4、 测试元件的置安 | 第24-27页 |
2.4.1、 钢筋应力计的置安 | 第25-26页 |
2.4.2、 压力盒的置安 | 第26页 |
2.4.3、 深标点的置安 | 第26-27页 |
2.5、 试验装置及数据采集 | 第27-28页 |
2.6、 几点体会 | 第28-30页 |
2.6.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模型构造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 第28页 |
2.6.2、 零飘问题 | 第28-29页 |
2.6.3、 应力计的防护措施 | 第29页 |
2.6.4、 模型桩头加强处理 | 第29页 |
2.6.5、 冻土问题 | 第29页 |
2.6.6、 深标点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 第30-143页 |
3.1、 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30-41页 |
3.1.1、 摩擦型桩 | 第30-33页 |
3.1.2、 嵌岩桩 | 第33-41页 |
3.2、 桩身弹性模量的确定 | 第41-45页 |
3.3、 桩身应力计分析 | 第45-108页 |
3.3.1、 A组试桩应力计分析 | 第45-53页 |
3.3.2、 B组试桩应力计分析 | 第53-68页 |
3.3.3、 C组试桩应力计分析 | 第68-79页 |
3.3.4、 D组试桩应力计分析 | 第79-88页 |
3.3.5、 EF2组嵌岩桩应力计分析 | 第88-95页 |
3.3.6、 EF21组嵌岩桩应力计分析 | 第95-108页 |
3.4、 深标点分析 | 第108-109页 |
3.5、 摩擦型桩对比分析 | 第109-119页 |
3.5.1、 桩长径比L/d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3.5.2、 桩端土层刚度的影响 | 第114-119页 |
3.6、 嵌岩桩对比分析 | 第119-123页 |
3.6.1、 桩侧阻力q_s随荷载P变化 | 第119-120页 |
3.6.2、 桩侧阻力q_s随桩端位移S_b变化 | 第120-122页 |
3.6.3、 桩体与岩层胶结状况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3.7、 单桩承载力经验公式 | 第123-143页 |
3.7.1、 经验公式形式的确定 | 第124-125页 |
3.7.2、 经验系数的确定 | 第125-135页 |
3.7.3、 经验公式 | 第135-136页 |
3.7.4、 经验公式实例验算 | 第136-143页 |
第四章 扩底桩承载性状对比分析 | 第143-168页 |
4.1、 概述 | 第143页 |
4.2、 模型桩设计 | 第143-144页 |
4.3、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 第144-145页 |
4.4、 桩身弹性模量的确定 | 第145-147页 |
4.5、 测试数据整理分析 | 第147-159页 |
4.5.1、 钢筋应力计分析 | 第147-158页 |
4.5.2、 压力盒分析 | 第158-159页 |
4.6、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159-168页 |
4.6.1、 受力机理分析 | 第159-161页 |
4.6.2、 桩侧阻力分析 | 第161-163页 |
4.6.3、 桩端阻力分析 | 第163-164页 |
4.6.4、 根据相对沉降s/D确定扩底桩极限承载力 | 第164-165页 |
4.6.5、 承载力的确定 | 第165-166页 |
4.6.6、 结论和建议 | 第166-168页 |
第五章 数值计算及增强效应机理分析 | 第168-198页 |
5.1、 前言 | 第168页 |
5.2、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 第168-174页 |
5.2.1、 弹塑性模型 | 第168-170页 |
5.2.2、 弹塑性矩阵 | 第170-172页 |
5.2.3、 弹塑性分析 | 第172-174页 |
5.3、 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174-187页 |
5.3.1、 均质土中单桩荷载传递性状 | 第175-179页 |
5.3.2、 桩端土层刚度对荷载传递性状的影响 | 第179-184页 |
5.3.3、 扩底桩承载性状分析 | 第184-187页 |
5.4、 增强效应机理分析 | 第187-195页 |
5.4.1、 桩端土层影响范围 | 第187-190页 |
5.4.2、 增强效应发生机制 | 第190-193页 |
5.4.3、 增强效应产生原因 | 第193-195页 |
5.5、 从增强效应看桩端土体破坏模式 | 第195-19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98-201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198-199页 |
6.2、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99-200页 |
6.3、 应用与建议 | 第200-201页 |
鸣谢 | 第201-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