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水稻条纹叶枯病 | 第11-12页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 第11页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灰飞虱 | 第11页 |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 | 第11-12页 |
·水稻条纹病毒的生物学 | 第12-15页 |
·水稻条纹病毒的分类地位 | 第12页 |
·水稻条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2-13页 |
·病毒基因组的编码蛋白 | 第13-15页 |
·有关抗RSV 的水稻研究 | 第15-17页 |
·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控制 | 第15-16页 |
·水稻条纹病毒的控制 | 第16-17页 |
·RNA 干扰技术及其在水稻抗病毒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RNA干扰 | 第17-19页 |
·RNAi技术在抗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转基因植株的整合方式的研究策略 | 第21-24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21-22页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22页 |
·rp-PCR(Reverse Primer PCR.) | 第22页 |
·侧翼序列的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鉴定及其抗病性研究 | 第26-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T1、T2 代转基因水稻的接种和种植 | 第32页 |
·T1、T2 代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调查 | 第32页 |
·T1、T2 代转基因水稻的PCR 鉴定 | 第32-33页 |
·T2、T3 代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及PCR 检测 | 第33-34页 |
·T2、T3 代转基因水稻的再次接种与种植 | 第34页 |
·T2、T3 代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调查(南京.) | 第34-36页 |
·T2、T3 代转基因水稻的PCR 鉴定 | 第36-37页 |
·T3、T4 代转基因水稻纯合系的筛选 | 第37-38页 |
·转基因水稻Southern 杂交分析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转 CP基因水稻“966-A”外源插入 DNA结构分析 | 第41-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8页 |
·水稻材料及种植 | 第41页 |
·水稻总DNA 的提取 | 第41-43页 |
·水稻DNA 的检测 | 第43页 |
·外源转基因成分的PCR 检测 | 第43-46页 |
·长链PCR | 第46页 |
·Genome walking | 第46-48页 |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4页 |
·水稻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内源actin 基因的验证 | 第48-49页 |
·转基因元件检测 | 第49-50页 |
·侧翼序列的测定——Genome walking | 第50-52页 |
·外源插入片段的整体结构 | 第52-53页 |
·整合位点侧翼区域的水稻基因组分析 | 第53页 |
·插入靶标位点的水稻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53-54页 |
·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页 |
·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基因组插入位置 | 第54-55页 |
·转基因插入位点结构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