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典型层板发汗冷却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层板发汗冷却技术理论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国内外层板发汗冷却研究的综合分析 | 第24-27页 |
·国内外层板装置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 第27-36页 |
·典型的层板装置介绍 | 第27-28页 |
·国内外新型层板装置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 第28-33页 |
·层板装置制作工艺的发展概况 | 第33-36页 |
·本文的工作目的及工作内容 | 第36-41页 |
·本文的工作目的 | 第36-38页 |
·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典型层板发汗冷却结构壁内流道流动与传热特性 | 第41-58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散布流道与控制流道的物理模型 | 第42-43页 |
·基于宏观尺度理论解析分析散布流道传热特性 | 第43-51页 |
·基本假设 | 第43页 |
·控制方程 | 第43-45页 |
·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算例分析 | 第46-51页 |
·壁内控制流道的流动特性 | 第51-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基于微观尺度理论数值分析散布流道的传热特性 | 第58-68页 |
·引言 | 第58页 |
·基本假设 | 第58-60页 |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60-63页 |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第63-64页 |
·算例分析 | 第64-65页 |
·基于宏观/微观尺度理论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层板交错孔隙珠状发汗蒸发与燃烧速率分析 | 第68-80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物理模型 | 第69-70页 |
·两发汗液珠的分子扩散组分分布方程 | 第70-71页 |
·在双球坐标系内求解双半球液珠扩散方程 | 第71-72页 |
·半球形珠状发汗的分子扩散速率 | 第72-73页 |
·相互作用的两液珠在不同条件下的蒸发速率 | 第73-75页 |
·相互作用的两液珠在常温环境下的蒸发速率 | 第73-74页 |
·相互作用的两液珠在高温无燃烧条件下的蒸发速率 | 第74-75页 |
·相互作用的两液珠在燃烧条件下的蒸发速率 | 第75页 |
·计算算例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层板交错发汗缝隙结构的流动与燃烧分析 | 第80-92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物理模型 | 第81页 |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 第81-86页 |
·层板交错发汗缝隙结构的混合流动算例分析 | 第86-88页 |
·层板交错发汗缝隙结构的燃烧算例分析 | 第88-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典型层板发汗冷却的结构层板热力耦合性能研究 | 第92-109页 |
·引言 | 第92-93页 |
·层板散布流动区受热皱损物理模型 | 第93-94页 |
·散布流动区层板均匀受热皱损的解析求解 | 第94-96页 |
·散布流动区层板非均匀受热皱损的解析求解 | 第96-98页 |
·均匀与非均匀受热皱损的分析结果比较 | 第98-101页 |
·散布流动区结构层板受热变形分析 | 第101-105页 |
·散布流动区结构层板热皱损的试验验证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七章 层板发汗冷却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109-128页 |
·引言 | 第109页 |
·在层板发汗冷却装置自动化设计中的应用 | 第109-115页 |
·基于参数变量化设计的应用背景 | 第109-110页 |
·基于参数变量化设计的方法 | 第110-114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在流体混合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5-124页 |
·应用背景 | 第115-118页 |
·分析方法 | 第118-123页 |
·结论 | 第123-124页 |
·在交错发汗喷注燃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4-127页 |
·应用背景 | 第124-125页 |
·分析方法 | 第125-126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128-135页 |
·工作总结 | 第128-132页 |
·研究成果与应用 | 第132-133页 |
·对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