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基坑工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 第10-11页 |
·基坑工程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基坑工程的主要特点 | 第10-11页 |
·国内外基坑工程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目前我国深基坑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 | 第15-30页 |
·各类基坑支护方式 | 第15-16页 |
·东大国际中心基坑工程工程概况 | 第16-19页 |
·工程背景 | 第16-17页 |
·工程地质 | 第17-19页 |
·水文地质 | 第19页 |
·场地周边交通 | 第19页 |
·场区内地下管线及障碍物 | 第19页 |
·本基坑工程特点及可行支护方案 | 第19-21页 |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步骤流程 | 第21-22页 |
·运用灰色理论优选基坑支护方案 | 第22-30页 |
·灰色理论多因素综合评判原理 | 第23-24页 |
·灰色理论优选方案 | 第24-30页 |
第3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静力计算与设计 | 第30-52页 |
·等值梁的计算方法 | 第30-39页 |
·等值梁法的基本原理 | 第30页 |
·计算步骤 | 第30-39页 |
·锚杆的设计 | 第39-46页 |
·锚杆的设计计算 | 第39-42页 |
·锚杆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 第42-46页 |
·单桩设计 | 第46-48页 |
·基坑内被动区土体加固 | 第48-49页 |
·整体设计 | 第49-52页 |
第4章 基坑土体稳定性分析 | 第52-59页 |
·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 第52-55页 |
·抗隆起验算 | 第52-54页 |
·隆起量的计算 | 第54-55页 |
·整体稳定验算 | 第55-59页 |
第5章 支护参数优化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92页 |
·分析软件的选用 | 第59-62页 |
·PFC2D/PFC3D系列 | 第59-60页 |
·PLAXIS | 第60页 |
·GeoStudio(GEO-SLOPE岩土工程分析软件) | 第60页 |
·ABAQUS | 第60-61页 |
·FLAC、FLAC3D | 第61-62页 |
·基坑工程开挖的FLAC数值模拟 | 第62-80页 |
·建立网格 | 第63-65页 |
·基坑开挖过程模拟 | 第65-75页 |
·不同工况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5-80页 |
·深基坑支护影响因素的优化分析 | 第80-89页 |
·地面超载的影响 | 第80-81页 |
·围护桩刚度的影响 | 第81-83页 |
·围护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 第83-85页 |
·基坑开挖宽度的影响 | 第85-87页 |
·坑内土体加固的影响 | 第87-89页 |
·支护参数优化的正交模拟试验分析 | 第89-92页 |
·正交设计方法 | 第89-90页 |
·试验计划 | 第90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第6章 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优化 | 第92-103页 |
·开挖方式与顺序的优化 | 第92-96页 |
·时空效应 | 第92-94页 |
·分层开挖 | 第94-95页 |
·分段开挖 | 第95页 |
·盆式开挖 | 第95-96页 |
·中心岛开挖 | 第96页 |
·开挖方式的优化确定 | 第96页 |
·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技术方案 | 第96-99页 |
·变形观测内容及目的 | 第97页 |
·观测对象和工作量布置原则 | 第97-98页 |
·分析反馈 | 第98-99页 |
·最终成果和技术总结报告 | 第99页 |
·环境效应 | 第99-103页 |
·地表沉降与土层位移 | 第100页 |
·基坑开挖对临近地下管线的影响 | 第100页 |
·基坑变形控制的环保等级标准 | 第100-103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3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