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各种类型往复式发动机论文--柴油机论文

高速柴油机配气机构性能及系统优化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引言第14-31页
第1章 配气机构运动学第31-49页
   ·平底挺柱凸轮轮廓坐标第31-33页
   ·凸轮曲率半径及综合曲率半径第33-34页
   ·平底挺柱的运动规律第34-42页
     ·傅立叶级数逼近方法及谐波分析第35-37页
     ·逼近凸轮与原凸轮对应挺柱升程频谱图和有效能量第37-38页
     ·逼近凸轮与原凸轮的曲率半径及挺柱运动规律对比第38-40页
     ·逼近凸轮与原凸轮对应润滑特性评定参数第40-42页
   ·瞬时摇臂比和气门的精确运动规律第42-45页
     ·瞬时摇臂比第44页
     ·气门的运动规律第44-45页
     ·气门升程丰满系数和时间断面第45页
     ·气门起阀和落座速度第45页
   ·6DF1-26柴油机进气机构运动学计算第45-48页
     ·瞬时摇臂比第46-47页
     ·气门的运动规律第47页
     ·其他特征参数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2章 配气机构动力学第49-79页
   ·配气机构单质量模型第49-53页
     ·配气机构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的求解第50-51页
     ·配气机构线性振动系统的时频联合分析第51-53页
   ·配气机构(4+N_1+N_2)质量模型第53-55页
     ·配气机构运动微分方程及阶段划分第54-55页
     ·运动微分方程组的求解第55页
   ·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载荷计算第55-56页
     ·凸轮-挺柱副载荷第56页
     ·推杆载荷第56页
     ·气门弹簧圈载荷第56页
   ·6DF1-26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第56-77页
     ·配气机构振动特性的时域分析第57-68页
     ·配气机构振动特性的频域分析第68-72页
     ·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载荷与转速的关系第72-75页
     ·气门弹簧圈的载荷分析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3章 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参数的辨识与确定第79-97页
   ·系统参数辨识方法第79-81页
     ·频域法第79-80页
     ·时域法第80-81页
   ·系统参数辨识问题第81-84页
     ·一般优化问题第81-82页
     ·一般系统的参数辨识问题第82页
     ·参数辨识问题的解法第82-83页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第83-84页
   ·配气机构模型参数二步辨识方法的提出第84-90页
     ·配气机构单质量模型待辨识参数-准则函数的变化规律第84-85页
     ·配气机构(4+N_1+N_2)质量模型待辨识参数-准则函数的变化规律第85-89页
     ·配气机构(4+N_1+N_2)质量模型参数二步辨识方法第89-90页
   ·6DF1-26柴油机配气机构系统参数辨识第90-91页
   ·6DF1-26柴油机配气机构零部件参数的确定第91-96页
     ·集中质量、转动惯量和刚度系数第91-95页
     ·阻尼系数第95-96页
   ·参数辨识各参数初值的确定第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4章 6DF1-26柴油机配气机构动态运动规律测试第97-108页
   ·气机构动态测试方法第97页
   ·实验设备及测试分析系统第97-102页
     ·配气机构实验台架第97-99页
     ·DASP信号采集与数据分析系统第99-101页
     ·传感器的校准第101-102页
   ·6DF1-26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特性实验第102-107页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第102-103页
     ·数据采集的设定及测试结果第103-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5章 配气机构凸轮-挺柱副的润滑和应力特性分析第108-118页
   ·凸轮-挺柱副运动学、材料、载荷参数计算第108-109页
     ·凸轮-挺柱副综合曲率半径及综合弹性模量第108-109页
     ·凸轮-挺柱副卷吸速度第109页
     ·凸轮-挺柱副线载荷第109页
   ·凸轮-挺柱副油膜厚度第109-112页
     ·稳态EHL膜厚第110页
     ·非稳态EHL膜厚增量△h及动态膜厚第110-112页
     ·润滑状态的判断第112页
   ·凸轮-挺柱副赫兹接触应力第112页
   ·4DF1-26柴油机进气凸轮-挺柱副润滑和应力分析第112-116页
     ·凸轮-挺柱副综合曲率半径变化规律第112-113页
     ·凸轮-挺柱副平均卷吸速度和线载荷的规律第113-114页
     ·凸轮-挺柱副稳态油膜厚度与转速的关系第114-115页
     ·凸轮-挺柱副动态油膜厚度与转速的关系第115页
     ·凸轮-挺柱副润滑状态判断第115-116页
     ·凸轮-挺柱副赫兹接触应力与转速的关系第116页
   ·试验分析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气门弹簧及配气凸轮型线联合优化设计第118-148页
   ·气门弹簧设计第118-125页
     ·等螺距气门弹簧的结构参数第118-119页
     ·气门弹簧的性能指标第119-121页
     ·气门弹簧优化设计模型第121-125页
     ·气门弹簧优化模型的求解及程序框图第125页
   ·凸轮型线设计第125-137页
     ·配气机构性能指标第125-127页
     ·配气凸轮型线的设计方法第127-128页
     ·非对称型N次谐波凸轮型线设计的一般要求第128-137页
   ·凸轮型线和气门弹簧的联合设计第137-147页
     ·凸轮型线和气门弹簧联合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第137页
     ·6DF1-26配气凸轮型线和气门弹簧联合优化设计第137-139页
     ·优化前后配气机构运动学特性对比分析第139-141页
     ·优化前后配气机构动力学特性对比分析第141-146页
     ·优化前后凸轮-挺柱副润滑特性及接触应力对比分析第146-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48-151页
   ·研究结论第148-149页
   ·问题及展望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0页
附录Ⅰ 圆截面材料弹簧设计的参数系列第160-161页
附录Ⅱ N次谐波凸轮设计点控及段控条件对应的方程和系数第161-1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研究生履历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船舶异步电机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糊控制的单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与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