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完善我国逮捕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逮捕制度的一般理论第7-11页
 第一节 逮捕制度的功能第7-9页
  一、逮捕制度的程序性功能第7-8页
  二、逮捕制度的实体性功能第8-9页
 第二节 逮捕制度的性质第9-11页
  一、诉讼性第9-10页
  二、强制性第10-11页
  三、暂时性第11页
第二章 我国逮捕制度立法与司法现状第11-19页
 第一节 立法现状第12-17页
  一、宪法关于逮捕制度的规定第12-13页
  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第13-14页
  三、立法上存在的问题第14-17页
 第二节 司法现状第17-19页
  一、逮捕审查方式行政化,缺乏权力制约第17页
  二、注重逮捕羁押的思想认识误区第17-18页
  三、颠覆传统,由供到证第18页
  四、逮捕与羁押一体化第18-19页
第三章 我国逮捕制度重构的障碍与路径第19-25页
 第一节 障碍第19-22页
  一、宪法规定的障碍第19-20页
  二、公、检、法等关系的体制障碍第20-21页
  三、诉讼理念上的障碍第21-22页
 第二节 构建路径第22-25页
  一、在宪法的框架内改革检察院的职能第22-23页
  二、调整公检法之间的关系,避免党委政府干预第23-24页
  三、从人权和中立的角度更新逮捕的诉讼理念第24-25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逮捕制度的思考与对策第25-40页
 第一节 建立逮捕适用程序"诉讼化"审查方式第25-29页
  一、确立完善令状主义第26-28页
  二、对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案件构建以检察院为中心的听证制度,实行审查方式的"诉讼化"第28-29页
   (一) 启动听证程序第29页
   (二) 确定谁有权利参见听证第29页
   (三) 相关的权利与职责第29页
   (四) 听证的效力第29页
 第二节 完善逮捕条件第29-38页
  一、重构逮捕条件,正确运用逮捕措施第30-36页
   (一) 完善逮捕羁押的理由,正确使用逮捕权第30-32页
   (二) 确定需要逮捕的原则第32-33页
   (三) 更新执法理念,慎用逮捕权第33-36页
  二、增设羁押复查程序,赋予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变更强制措施的请求权第36-38页
   (一) 增设羁押复查程序第36-37页
   (二) 严格把握羁押期限第37页
   (三) 赋予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变更强制措施的请求权第37-38页
 第三节 建立附条件逮捕制度第38-40页
  一、内涵第38-39页
  二、构建附条件逮捕制度的必要性第39页
  三、附条件逮捕制度的构建第39-40页
结束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和适用
下一篇:未成年人讯问律师在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