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概述 | 第12-15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点 | 第13-15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的定位 | 第15-24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内涵 | 第15-17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的依据 | 第17-19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 第19-22页 |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的标准 | 第19-20页 |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的原则 | 第20-22页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的意义 | 第22-24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的体系分析 | 第24-29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体系的构成 | 第24-26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科学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26-29页 |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 | 第26-27页 |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 第27-28页 |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28-29页 |
四、科学评价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第29-54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 | 第29-35页 |
1、队伍构成 | 第29-31页 |
2、主体意识 | 第31-32页 |
3、主体素质 | 第32-35页 |
(二) 大学生 | 第35-44页 |
1、接受主体意识与意愿 | 第35-37页 |
2、知识准备和接受力 | 第37-38页 |
3、思想政治素质 | 第38-44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44-54页 |
1、中介环境 | 第44-48页 |
2、实践环境 | 第48-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