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7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的缘起 | 第12-15页 |
(一)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挑战的迫切呼唤 | 第12-15页 |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理论诉求 | 第15页 |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四、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本选题的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本选题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25-27页 |
(一)本选题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二)本选题的难点 | 第26-27页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所涉若干概念的学理澄清 | 第27-62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概念诠释 | 第27-32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般意义 | 第27-30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殊涵义 | 第30-32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成分分析和组织功能 | 第32-49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属性 | 第32-35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多维结构 | 第35-39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功能 | 第39-49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要素检视和建设意义 | 第49-62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基本含义及其要素分析 | 第49-59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 第59-6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62-97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论述 | 第62-66页 |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 第62-63页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属性及作用的阐述 | 第63-64页 |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互动关系的阐述 | 第64-65页 |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基本方法论述 | 第65-66页 |
二、列宁斯大林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贡献 | 第66-73页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 第66-69页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结构与配置的阐述 | 第69-71页 |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理论 | 第71-73页 |
三、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发展 | 第73-80页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导人才重要性的论述 | 第74-76页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规格和素养结构的阐述 | 第76-77页 |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选拔、使用和培养的理论 | 第77-80页 |
四、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突破 | 第80-87页 |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选拔工作理论 | 第82-84页 |
(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方法 | 第84-85页 |
(三)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新要求 | 第85-87页 |
五、江泽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创新 | 第87-97页 |
(一)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 第88-91页 |
(二)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方法 | 第91-92页 |
(三)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理论 | 第92-94页 |
(四)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一系列制度 | 第94-97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现实视域 | 第97-114页 |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成就检视 | 第97-106页 |
(一)理论研究成就 | 第97-99页 |
(二)机制建设成就 | 第99-101页 |
(三)制度建设成就 | 第101-105页 |
(四)能力建设成就 | 第105-106页 |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6-109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尚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规划 | 第106-107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作战能力与承载任务不相协调 | 第107-108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正面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108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发展的培育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 第108-109页 |
三、结果判断与成因分析 | 第109-114页 |
(一)结果判断 | 第109-110页 |
(二)成因分析 | 第110-114页 |
第四章 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比较沉思 | 第114-126页 |
一、欧美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第114-118页 |
二、东南亚诸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第118-121页 |
三、比较与启示 | 第121-126页 |
第五章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依赖 | 第126-154页 |
一、关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经验的理性反思 | 第126-127页 |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路径依赖的文化依据 | 第127-137页 |
(一)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127-128页 |
(二)遵循成长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128-132页 |
(三)科学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 第132-137页 |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辨认及发展态势 | 第137-154页 |
(一)组织设计:专职、兼职、后备多维力量统筹兼顾 | 第139-143页 |
(二)体制创新:党务、政府、社会、专家、从业者多位一体 | 第143-146页 |
(三)机制创新:教育、监管、评价、培训、服务有机结合 | 第146-150页 |
(四)制度创新:计划、酬劳、晋升、赏罚、保障跟进到位 | 第150-154页 |
第六章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模式设计与评价体系构建 | 第154-178页 |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模式设计 | 第154-162页 |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模式设计依据 | 第155-157页 |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模式设计的主要参数 | 第157-159页 |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注解 | 第159-162页 |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 | 第162-166页 |
(一)定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件 | 第163-165页 |
(二)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件 | 第165-166页 |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 | 第166-178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整体情况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属高校为例 | 第166-170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效性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某高校为例 | 第170-178页 |
结语 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水平 | 第178-192页 |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必须强化几种意识 | 第178-183页 |
(一)强化人才意识,树立科学人才观 | 第178-180页 |
(二)强化发展意识,分解队伍建设目标和任务 | 第180页 |
(三)强化统筹意识,协调推进队伍建设 | 第180-181页 |
(四)强化能力意识,提升干部工作技能 | 第181页 |
(五)强化创新意识,破解队伍建设深层矛盾 | 第181-182页 |
(六)强化人本意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氛围 | 第182-183页 |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 第183-187页 |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高起点谋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 第183-184页 |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工作 | 第184-185页 |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 | 第185-186页 |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发展 | 第186-187页 |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要素关系 | 第187-189页 |
(一)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统筹队伍结构的优化 | 第187-188页 |
(二)处理好职责与待遇的关系,统筹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 第188页 |
(三)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统筹队伍政治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提高 | 第188页 |
(四)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统筹队伍的流动与稳定 | 第188-189页 |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 第18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2页 |
后记 | 第202-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