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共同诉讼制度的完善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页 |
一、共同诉讼制度概述 | 第10-17页 |
(一) 共同诉讼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共同诉讼制度的起源 | 第11-12页 |
(三) 发生共同诉讼的原因 | 第12-13页 |
(四) 构成共同诉讼的要件 | 第13-14页 |
(五) 共同诉讼的分类 | 第14-17页 |
1、普通共同诉讼 | 第15页 |
2、必要共同诉讼 | 第15-17页 |
二、我国共同诉讼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 第17-28页 |
(一) 立法缺失 | 第17-22页 |
1、立法对共同诉讼的分类粗疏 | 第17-18页 |
2、立法未明晰划分共同诉讼的标准 | 第18-19页 |
3、立法对共同诉讼人之间的牵连性与独立性强调失衡 | 第19-21页 |
4、立法未厘清共同诉讼与代表人诉讼 | 第21-22页 |
(二)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 第22-25页 |
1、撤回起诉问题 | 第22-23页 |
2、诉讼标的理论与共同诉讼制度的关系问题 | 第23-25页 |
3、涉及必要共同诉讼的其他问题 | 第25页 |
(三) 制度运行矛盾重重 | 第25-28页 |
三、重构我国共同诉讼制度的前提 | 第28-38页 |
(一) 探究共同诉讼制度的应有价值 | 第29-32页 |
1、诉讼公正 | 第29-30页 |
2、诉讼效率 | 第30-31页 |
3、诉讼秩序 | 第31-32页 |
(二) 考察其他国家的共同诉讼制度 | 第32-37页 |
1、法国、德国、日本的共同诉讼制度 | 第32-34页 |
2、美国的共同诉讼制度 | 第34-37页 |
(三) 共同诉讼程序的复杂性与我国的现实接受能力 | 第37-38页 |
四、完善我国共同诉讼制度的设想 | 第38-53页 |
(一) 扩大共同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38-43页 |
1、扩大普通共同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38-39页 |
2、对必要共同诉讼进行二次划分 | 第39-41页 |
3、一定范围内允许主观的预备的共同诉讼 | 第41-43页 |
(二) 明确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 | 第43-47页 |
1、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外部关系 | 第43-44页 |
2、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内部关系 | 第44-47页 |
(三) 平衡共同诉讼中之审判权与诉权 | 第47-51页 |
1、限定追加共同诉讼人的条件 | 第47-50页 |
2、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 | 第50-51页 |
(四) 承认一定限度内既判力的扩张 | 第51-52页 |
(五) 完善相应的程序规则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