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信息标志的人—机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3-17页 |
·提出问题 | 第13-14页 |
·人机工程学概述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可变信息标志VMS 综述及效益评价 | 第17-24页 |
·可变信息标志VMS 的综述 | 第17-21页 |
·可变信息标志VMS 的组成及作用 | 第18页 |
·可变信息标志VMS 的分类 | 第18-19页 |
·可变信息标志LED 显示设备的技术特性 | 第19-20页 |
·可变信息标志VMS 信息显示类型 | 第20-21页 |
·可变信息标志VMS 效益评价 | 第21-23页 |
·VMS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 第21-22页 |
·VMS 技术评价 | 第22-23页 |
·VMS 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驾驶员对可变信息标志VMS 认知性的研究 | 第24-36页 |
·VMS 的认知性分析 | 第24-27页 |
·认知理论简介 | 第24-25页 |
·信息处理结构框图 | 第25-26页 |
·驾驶员的认知过程分析 | 第26-27页 |
·驾驶员认知性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文献回顾 | 第27-28页 |
·认知性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咨询法认知性研究 | 第29-33页 |
·SP 方法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可变信息标志VMS 视认性和可读性的研究 | 第36-50页 |
·VMS 视认性研究 | 第36-40页 |
·可视距离的计算 | 第36-38页 |
·VMS 视认性原则 | 第38-40页 |
·VMS 可读性的研究 | 第40-49页 |
·VMS 可读性调查分析 | 第40-42页 |
·VMS 信息显示设计 | 第42-46页 |
·VMS 板面设计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可变信息标志VMS 空间布设 | 第50-69页 |
·VMS 布设经验法 | 第50-55页 |
·VMS 布设原则 | 第52-53页 |
·VMS 布设步骤 | 第53页 |
·VMS 布设建议 | 第53-54页 |
·VMS 布设注意事项 | 第54-55页 |
·VMS 选址优化模型 | 第55-62页 |
·动态与随机交通网络模型 | 第55-57页 |
·基于影响指数的数学规划模型 | 第57-62页 |
·诱导区域的选择和前置距离的计算 | 第62-67页 |
·诱导区域的选择 | 第62-64页 |
·前置距离的计算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69-78页 |
·VMS 效益评价模型 | 第69-70页 |
·基础数据调查与分析 | 第70-71页 |
·西安市VMS 设置现状 | 第70页 |
·西安市VMS 调查情况 | 第70-71页 |
·西安市VMS 评价 | 第71-77页 |
·信息发布评价 | 第71-75页 |
·位置布设评价 | 第75页 |
·前置距离的计算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