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THAP11与PCBP1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前言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THAP 家族蛋白质研究进展第11-15页
     ·THAP 结构域特征第11-12页
     ·果蝇和线虫THAP 家族蛋白质功能研究第12-13页
     ·人THAP 家族蛋白质功能研究进展第13-15页
   ·PCBP1 研究进展第15-18页
     ·PCBP1 结构特征第15页
     ·PCBP1 生物学功能第15-18页
       ·在转录水平上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第15-16页
       ·参与mRNA 加工第16页
       ·稳定mRNA第16-17页
       ·在翻译水平上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第17-18页
   ·对本论文的研究启示第18-19页
第二章 THAP11与PCBP1相互作用区域的确定第19-30页
   ·材料与方法第19-25页
     ·材料第19-22页
       ·菌株和细胞株第19页
       ·质粒载体第19页
       ·引物第19页
       ·主要试剂第19-20页
       ·细菌培养基配制第20页
       ·细胞培养相关溶液配制第20页
       ·Western-blot 相关试剂第20-21页
       ·细胞总蛋白提取相关溶液第21页
       ·主要仪器第21-22页
     ·研究方法第22-25页
       ·THAP11 与PCBP1 缺失体的构建第22页
       ·回收、酶切第22页
       ·连接第22页
       ·转化第22页
       ·菌落PCR第22-23页
       ·质粒提取第23页
       ·细胞转染(Vigorous 公司)第23-24页
       ·细胞总蛋白提取第24页
       ·免疫共沉淀(co-immuno precipitatition ,Co-IP)第24-25页
       ·Western Blot第25页
   ·实验结果第25-27页
     ·THAP11 及PCBP1 缺失体构建第25-26页
     ·THAP11/PCBP1 相互作用结构区域的确定第26-27页
   ·讨论第27-30页
第三章 THAP11/PCBP1相互作用抑制CD44mRNA可变剪接第30-55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1-35页
     ·实验材料第31页
       ·细胞和质粒第31页
       ·实验仪器第31页
       ·其他材料第31页
     ·实验方法第31-35页
       ·荧光素酶报道基因检测第31-32页
       ·RNA 的提取第32页
       ·RT-PCR第32-33页
       ·荧光定量PCR 技术第33页
       ·细胞侵袭实验第33-34页
       ·RNAi 技术第34-35页
   ·实验结果第35-50页
     ·THAP11/PCBP1 可以抑制细胞内源CD44v 的剪接水平第35-38页
     ·THAP11/PCBP1 下调CD44 v5 inclusion第38-41页
     ·THAP11 的外显子剪接特异性依赖于PCBP1第41-43页
     ·THAP11/PCBP1 下调Ras 对CD44 v5 inclusion 的激活第43-45页
     ·THAP11 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第45-48页
     ·THAP11 与CD44v6 表达相关性第48-50页
   ·讨论与分析第50-55页
第四章 THAP11/PCBP1可以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第55-64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5-58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EMSA(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凝胶迁移实验)第55-58页
       ·核蛋白的提取第55-56页
       ·EMSA 胶的配制第56页
       ·探针标记第56页
       ·探针与核蛋白结合第56-57页
       ·电泳分析第57-58页
   ·实验结果第58-61页
     ·THAP11/PCBP1 抑制NF-κB 的转录活性第58-59页
     ·THAP11/PCBP1 选择性抑制NF-κB 下游基因IL-6 启动子的活性第59页
     ·THAP11/PCBP1 对NF-κB 的DNA 结合活性无影响第59-60页
     ·THAP11/PCBP1 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抑制NF-κB 的转录活性第60-61页
   ·分析与讨论第61-64页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64-65页
   ·研究结论第64页
   ·研究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一 引物序列、名称第74-75页
附录二 英文缩略语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组学”水平上富集锌指蛋白
下一篇:金属螯合色谱耦合人工伴侣辅助EGFP包含体蛋白质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