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前言 | 第12-22页 |
一、立论依据 | 第12-14页 |
二、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 第14-16页 |
三、解决的问题与思路方法 | 第16-19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五、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环境时代的法与伦理 | 第22-69页 |
第一节 环境法与环境伦理 | 第22-34页 |
一、法与伦理一般关系 | 第22-30页 |
二、环境伦理与环境法治 | 第30-34页 |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概念与历史 | 第34-40页 |
一、环境伦理学相关概念辨析 | 第34-38页 |
二、环境伦理学的诞生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内容 | 第40-69页 |
一、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学 | 第41-54页 |
二、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 | 第54-69页 |
第二章 环境伦理学“真理化”批判 | 第69-149页 |
第一节 环境伦理学核心理论批判 | 第70-108页 |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批判 | 第70-83页 |
二、“自然内在价值论”批判 | 第83-92页 |
三、自然权利论批判 | 第92-105页 |
四、环境伦理学总体评价 | 第105-108页 |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研究方法批判 | 第108-122页 |
一、扩展主义的虚妄 | 第109-111页 |
二、自然主义的谬误 | 第111-114页 |
三、概念的混淆与偷换 | 第114-117页 |
四、逻辑推导的以偏概全 | 第117-120页 |
五、情感征服的片面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本质探析 | 第122-149页 |
一、环境伦理学的学科背景与理论实质 | 第122-136页 |
二、环境伦理学的文化特色与利益本质 | 第136-149页 |
第三章 “环境伦理法学”批判 | 第149-195页 |
第一节 “环境伦理法学”概念界定及其表现 | 第149-163页 |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 | 第150-153页 |
二、自然权利论 | 第153-158页 |
三、调整论 | 第158-163页 |
第二节 “环境伦理法学”批判 | 第163-188页 |
一、“立论前提虚无性”批判 | 第163-167页 |
二、“价值问题信仰化”批判 | 第167-169页 |
三、“地方性知识普适化”批判 | 第169-172页 |
四、“理论基础脆弱性”批判 | 第172-174页 |
五、“伦理学说法律化”批判 | 第174-177页 |
六、“本质不可法律化”批判 | 第177-184页 |
七、“环境问题抽象化”批判 | 第184-186页 |
八、“工具主义法律观”批判 | 第186-188页 |
第三节 “环境伦理法学”的危害 | 第188-195页 |
第四章 环境伦理学法治实践批判 | 第195-272页 |
第一节 西方/美国环境法治历程 | 第196-234页 |
一、1890 年之前,“公共健康与卫生运动”与环境法治的萌芽 | 第197-202页 |
二、1890-1941,环境法治的“大发展” | 第202-216页 |
三、1960—1980“现代环境运动”与现代环境法治 | 第216-227页 |
四、启示与思考 | 第227-234页 |
第二节 西方环境伦理学与环境法治关系考辩 | 第234-272页 |
一、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立法 | 第235-246页 |
二、环境伦理学与环境司法 | 第246-259页 |
三、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社会运动 | 第259-272页 |
第五章 中国环境法学向何处去 | 第272-330页 |
第一节 环境伦理法学引发的思考: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路径之检讨 | 第273-289页 |
一、环境法学研究中的主体性缺失 | 第273-280页 |
二、环境法学研究中的法律性缺失 | 第280-289页 |
第二节 环境法治理论暗礁 | 第289-305页 |
一、环境权误区 | 第289-296页 |
二、可持续发展困境 | 第296-299页 |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迷思 | 第299-305页 |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路径之应然 | 第305-330页 |
一、本土化 | 第306-316页 |
二、法律化 | 第316-320页 |
三、面向大众 | 第320-323页 |
四、注重改良 | 第323-326页 |
五、现实主义 | 第326-330页 |
结论 | 第330-3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31-335页 |
致谢 | 第335-336页 |
个人简历 | 第336页 |
读博期间已经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