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加速器论文--直线加速器论文

X波段介质—金属膜片混合加载加速器的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2页
   ·主要的几个LC方案第13-18页
     ·NLC(Next Genaration Electron Linac)第13-15页
     ·CLIC(Compact IL)第15-16页
     ·TESLA(TeV Energy Superconducting Linear Accelerator)第16-18页
     ·小结第18页
   ·先进的加速器概念第18-31页
     ·等离子体加速器第18-21页
     ·光子晶体加速结构第21-22页
     ·基于介质的加速结构第22-31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1-32页
第2章 X波段介质-金属膜片混合加载行波加速器的物理设计第32-42页
   ·前言第32-33页
   ·理论第33-35页
     ·纵向运动第33-34页
     ·横向运动第34-35页
   ·计算结果第35-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介质微波参数的测量第42-56页
   ·在矩形谐振腔中测量介质的介电常数第42-43页
   ·谐振腔Q值的测量方法第43-45页
   ·介电常数εr和介质损耗的测量结果第45-55页
     ·介电常数色散特性的测量第45-50页
     ·介电常数一致性的测量第50-51页
     ·退火前后陶瓷的变化第51-55页
   ·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介质—金属膜片混合加载加速结构的理论和模型腔的实验研究第56-86页
   ·基本参数的介绍第56-59页
     ·工作模式的选择第56页
     ·工作频率的选择第56-57页
     ·周期长度d的确定第57页
     ·衰减系数第57页
     ·损耗与Q值第57-58页
     ·分路阻抗第58页
     ·比值R_M/Q第58页
     ·相速度β_φ第58-59页
     ·群速度β_g第59页
   ·模的传播特性的分析第59-64页
     ·场匹配方法第59-61页
     ·数值计算方法第61-64页
   ·RF参数和结构尺寸之间的关系第64-70页
     ·介电常数的选择第64-66页
     ·群速度的选择第66页
     ·结构尺寸的选择第66-67页
     ·公差分析第67-70页
   ·单元腔的研制第70-85页
     ·新陶瓷加载模型腔的加工工艺和方法第71-73页
     ·新陶瓷加载的模型腔的工作频率的测量原理第73-74页
     ·一致性的测量第74-80页
       ·盘片一致性测量第74-76页
       ·金属腔的一致性测试第76-77页
       ·加载陶瓷腔一致性的测试第77-78页
       ·工作模式为2π/3的模型腔的实验研究第78-80页
     ·误差分析第80-82页
       ·探针扰动引起的误差第80-81页
       ·温度对频率的影响第81-82页
       ·大气对频率的影响第82页
     ·Q值的测量第82-85页
     ·Q值的结果分析第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5章 介质-金属膜片混合加载加速结构的耦合结构的设计及实验研究第86-116页
   ·国产陶瓷加载的混合盘荷波导结构耦合结构的设计和实验第86-91页
     ·耦合结构的设计第86-90页
     ·耦合结构的加工和实验第90-91页
     ·小结第91页
   ·新陶瓷加载的混合盘荷波导耦合结构的设计第91-103页
     ·简介第91-92页
     ·Kyhl方法简介第92-94页
     ·理论推导第94-97页
     ·模拟计算第97-102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02-103页
   ·耦合结构的实验研究第103-114页
     ·耦合结构的加工和测试第103-108页
     ·加速管焊接工艺的摸索第108-110页
     ·场分布测量第110-114页
   ·小结第114-116页
第6章 介质加载圆波导加速结构的理论研究第116-130页
   ·介质线加载圆波导的基本理论第116-124页
   ·介质线圆波导加速结构参数的选择和公差分析第124-126页
   ·耦合结构的设计第126-129页
   ·小结第129-130页
第7章 同轴负载的理论研究第130-145页
   ·金属吸波材料的基础研究第130-132页
   ·测量方法的探讨第132-133页
   ·高频磁导率的测量原理第133-135页
   ·高频磁导率的测量系统第135-136页
   ·电阻率的测量第136页
   ·磁导率的测量结果与讨论第136-138页
   ·喷涂过后的电阻率的计算第138页
   ·同轴负载的设计第138-144页
   ·结论第144-145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情况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肥光源光电法束团长度测量系统研制和应用研究
下一篇:中国散裂中子源质子加速器束流相位及能量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