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论 | 第8-14页 |
(一) 精神损害赔偿概念 | 第8页 |
(二) 西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览 | 第8-11页 |
(三)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演变 | 第11-14页 |
1. 全面否定阶段 | 第11页 |
2. 初步形成阶段 | 第11-12页 |
3. 正式确立阶段 | 第12-13页 |
4. 进步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二、完善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制 | 第14-20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14-15页 |
(二) 《解释》的肯定性分析 | 第15-17页 |
1. 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 | 第15-16页 |
2. 确立死亡自然人的人格权 | 第16-17页 |
(三) 完善现行制度的几点设想 | 第17-20页 |
1. 为使体系趋于完整,应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17页 |
2. 为重点保护,应将侵害配偶权纳入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17-18页 |
3. 为体现公平,应修改法人人格权保护的规定 | 第18-20页 |
三、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20-27页 |
(一) 确立附带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二) 现阶段确立法建制的障碍 | 第22-24页 |
1. 与罪刑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则相矛盾 | 第22页 |
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3. 附带案件数量增加,刑事审判复杂化 | 第23页 |
4. 刑罚权威受到影响,埋下以钱买刑的隐患 | 第23-24页 |
(三) 构建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设想 | 第24-27页 |
1. 立法应将精神损害赔偿到位作为法定刑罚的从轻或减轻情节 | 第24页 |
2. 精神损害赔偿应在刑事审理中附带进行 | 第24-25页 |
3. 刑法界应加强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研究 | 第25页 |
4. 严格依法量刑,维护刑法权威 | 第25-27页 |
四、完善行政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制 | 第27-32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27-28页 |
(二) 国家赔偿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1. 维护宪法权威、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 | 第28页 |
2. 保证法制统一的需要 | 第28-29页 |
3. 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 第29页 |
4. 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推动执法为民 | 第29-30页 |
5. 符合国际上国家赔偿立法趋势 | 第30页 |
(三) 精神损害赔偿在国家赔偿法上的构建 | 第30-32页 |
1. 赔偿的范围 | 第30-31页 |
2. 赔偿的方式 | 第31-32页 |
五、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的立法 | 第32-37页 |
(一) 有关计算标准的现行法律规定 | 第32-33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标准量化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1. 国外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提供了参照 | 第34页 |
2. 国内有关相对量化的立法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第34页 |
3. 统计技术的日趋发达使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的量化成为可能 | 第34-35页 |
(三) 精神损害赔偿标准量化之建议 | 第35-37页 |
1. 根据不同的侵害类型分别制定不同的赔偿标淮 | 第35页 |
2. 在同一种类的精神损害赔偿中制定量化参照表 | 第35页 |
3. 以量化参照表为标准,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