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26页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分析框架第17-22页
     ·逻辑框架第19-21页
     ·研究目标第21-22页
     ·研究假说第22页
     ·研究范围第22页
   ·数据来源第22-23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24-25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5-26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26-46页
   ·经济增长理论第26-32页
     ·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第26-27页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第27-28页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第28-30页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第30-32页
   ·文献综述第32-46页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因素与地区差距的研究概况第32-35页
     ·关于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第35-42页
     ·关于结构变化对中国地区差距影响的相关研究第42-43页
     ·文献评价第43-46页
第三章 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与产业结构变化第46-64页
   ·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第49-51页
     ·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第49-50页
     ·劳动生产率的部门间差异第50-51页
   ·产业结构变化第51-62页
     ·产值结构变化第51-55页
     ·就业结构变化第55-58页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第58-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与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第64-74页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第64-67页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第65-66页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第66-67页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第67页
   ·中国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第67-72页
     ·中国整体经济的空间结构变化第68-70页
     ·中国第二产业的空间结构变化第70-72页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劳动力部门间和地区间再配置的增长效应第74-90页
   ·分析框架第74-80页
     ·劳动力再配置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制第74-75页
     ·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数理关系第75-76页
     ·同时考虑地区间和部门间劳动力再配置的和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数理关系第76-79页
     ·数据说明及处理第79-80页
   ·实证结果第80-89页
     ·劳动力地区间再配置效应的测算第80-81页
     ·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效应的测算第81-83页
     ·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第83-84页
     ·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的区间估计第84-86页
     ·劳动力再配置增长效应的动态趋势第86-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的收敛效应第90-124页
   ·中国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的演变第91-103页
     ·地区差距的一般描述第91-95页
     ·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的产业分解第95-98页
     ·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地区分解第98-101页
     ·中国省份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第101-103页
   ·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的地区差异第103-111页
     ·劳动力再配置对各省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第104-106页
     ·劳动力再配置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分阶段考察第106-107页
     ·劳动力再配置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年度考察第107-111页
   ·劳动力再配置的收敛效应第111-122页
     ·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地区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第111-114页
     ·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地区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第114-119页
     ·劳动生产率水平地区收敛的结构分解——以沿海和内地为例第119-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第124-128页
   ·全文总结第124页
   ·政策建议第124-125页
   ·讨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收入流动性、长期收入均等化与反贫困
下一篇: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与我国油料作物区域专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