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浆果类论文--葡萄论文

葡萄砧木PGIP基因的克隆及转化烟草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第11-12页
引言第12-14页
第一章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14-24页
 1 植物抗病因子第14-17页
   ·结构因子第14-16页
     ·蜡质第14-15页
     ·胼胝质(callose)第15页
     ·木质素(lignin)第15-16页
   ·生化因子第16-17页
     ·植保素(phytoalexins,PA)第16页
     ·活性氧(active oxygen)第16-17页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第17页
 2 植物抗病基因第17-19页
   ·抗病基因的克隆第17-18页
   ·抗病基因的特性第18-19页
 3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第19-20页
   ·与病原体非亲和因子有关的抗病机制第19-20页
   ·与病原体亲和因子有关的植物抗病性机制第20页
 4 信号传导第20-23页
   ·信号传导的作用机理第20-22页
   ·抗病信号途径第22-23页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第22页
     ·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乙烯(ethylene,ET)介导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第22-23页
 5 展望第23-24页
第二章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研究进展第24-30页
 1 PGIP的特点第24-26页
 2 PGIP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理第26-27页
 3 PGIP基因及其表达第27-29页
   ·多数植物PGIP基因表达蛋白特有的保守序列第27-28页
   ·PGIP基因多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第28页
   ·PGIP基因表达方式多样性第28-29页
 4 PGIP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第29页
 5 展望第29-30页
第三章 葡萄砧木PGIP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0-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4页
   ·材料第30-31页
   ·方法第31-34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第31页
     ·PGIP基因引物的设计第31-32页
     ·PGIP基因的PCR反应体系及条件第32页
     ·PGIP基因PCR产物的回收、纯化、连接、转化与测序第32-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44页
   ·‘5BB’、‘1202’和‘Beta’PGIP基因的克隆与测序第34页
   ·‘5BB’、‘1202’和‘Beta’PGIP基因的序列分析第34-38页
     ·‘5BB’PGIP基因序列分析第34-35页
     ·‘1202’PG/P基因序列分析第35-37页
     ·‘Beta’PG/P基因序列分析第37-38页
   ·‘5BB’、‘1202’和‘Beta’PGIP基因序列的比较第38-41页
   ·‘5BB’、‘1202’和‘Beta’PGIP的疏水性/亲水性和信号肽分析第41-42页
     ·‘5BB'、‘1202’和‘Beta’PGIP疏水性和亲水性分析第41-42页
     ·‘5BB’、‘1202’和‘Beta’PGIP的信号肽分析第42页
   ·‘5BB’、‘1202’和‘Beta’PGIP的三级结构分析第42-43页
   ·‘5BB’、‘1202’和‘Beta’PGIP基因的聚类分析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葡萄砧木‘5BB’PGIP基因转化烟草第46-6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7-54页
   ·材料第47页
     ·植物材料和试剂第47页
     ·菌种和质粒第47页
     ·烟草组织培养基第47页
   ·方法第47-54页
     ·‘5BB’PGIP基因的PCR扩增第47-48页
     ·含有‘5BB’PGIP目的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8-49页
     ·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LBA4404第49页
     ·烟草叶盘法遗传转化第49-50页
     ·转基因烟草的检测第50-53页
     ·SOD和CAT酶活性的测定第53-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5BB’PGIP基因的PCR扩增第54页
   ·含有‘5BB’PGIP目的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4-55页
   ·Km抗性苗的获得第55页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第55-58页
     ·转基因烟草PCR检测第55-56页
     ·转基因烟草植株RT-PCR检测第56页
     ·转基因烟草植株RT-PCR产物的测序第56-58页
     ·转基因对烟草SOD和CAT酶活性的影响第58页
 3 讨论第58-60页
全文结论第60-61页
创新点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附录第69-85页
 附录1:本论文中所用缓冲液及溶液的配置第70-72页
 附录2:本论文中所用培养基的配置第72-74页
 附录3:本论文中所用感受态CCM80的制备第74-76页
 附录4:本论文中农杆菌LBA4404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第76-77页
 附录5:本论文中登录的序列以及构建的载体序列第77-84页
 附图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aaM基因转化‘美人指葡萄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古代杏的栽培、加工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