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情报学、情报工作论文--情报资料的处理论文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与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3页
图目录第13-15页
表目录第15-19页
1 引言第19-51页
   ·本体技术研究的热点分析第20-29页
     ·本体技术领域的热点分布第22-27页
     ·国内本体项目的研究重点第27-29页
   ·本体技术相关研究进展第29-51页
     ·语义网(Semantic Web)第29-30页
     ·个性化服务中的本体应用第30-36页
       ·个性化用户模型研究第30-31页
       ·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方法研究第31-33页
       ·个性化技术应用与实证研究第33-36页
     ·大规模知识库建设第36-37页
     ·本体匹配与映射第37-38页
     ·本体集成与知识融合第38-40页
     ·本体的基础理论研究第40页
     ·重要机构从事本体项目研究现状综述第40-50页
       ·国外相关机构的研究现状第40-43页
       ·国内研究机构现状第43-50页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认识第50-51页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第51-54页
   ·研究内容第51页
   ·研究思路第51-53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53页
   ·创新点第53-54页
3 关于本体的本体论:本体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理论分析(上)第54-92页
   ·本体学习第55-61页
     ·本体学习的定义第55-57页
     ·本体学习的工具和方法第57-59页
     ·本体学习的研究热点第59-61页
   ·本体匹配第61-69页
     ·本体匹配和本体误匹配的定义第61-64页
     ·本体匹配的工具和方法第64-68页
       ·GLUE第64-66页
       ·Semantic Matching第66-68页
     ·本体匹配的研究热点第68-69页
   ·本体映射第69-80页
     ·本体映射的定义第69-70页
     ·本体映射的过程第70-72页
     ·本体映射的工具和方法第72-80页
       ·MAFRA第72-77页
       ·RDFT第77-79页
       ·PRIOR+第79-80页
   ·本体融合第80-86页
     ·本体融合的定义第80-81页
     ·本体融合的工具和方法第81-86页
       ·PROMPT第82-84页
       ·HCONE第84-86页
       ·OntoMerge第86页
   ·本体调节第86-87页
     ·本体调节的定义第86-87页
     ·本体调节的工具第87页
   ·本体校验第87-90页
     ·本体校验的定义第87-89页
     ·本体校验的方法和工具第89-90页
   ·本体进化第90-92页
4 关于本体的本体论:本体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理论分析(下)第92-118页
   ·本体评价第92-93页
   ·本体技术的标准化第93-106页
     ·相关概念第93-94页
     ·从事本体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标准制定组织及其项目第94-101页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第95-96页
       ·对象管理组织(OMG)第96-97页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本体标准特别工作组(ANSI Ad Hoc Group on ontology Standards)第97页
       ·数字企业研究院(DERI)第97-98页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第98-100页
       ·万维网联盟(W3C)第100-101页
     ·ISO认可的本体表示语言第101-102页
     ·Web Service ontology第102-105页
       ·OWL-S第103页
       ·SWSF第103-104页
       ·WSMO第104页
       ·比较第104-105页
     ·结语第105-106页
   ·网络标注第106-116页
     ·几种主要网络标注方法的介绍第106-114页
       ·传统的网络标注方法第106-107页
       ·大众标注第107-110页
       ·语义标注第110-114页
     ·比较分析第114-115页
     ·评价第115-116页
   ·关于本体的本体论第116-118页
5 关于顶级本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118-149页
   ·概念的领域属性第118-125页
     ·问题的提出第118-120页
     ·领域本体(DO)中概念的领域属性第120-121页
     ·领域本体中的概念第121-122页
       ·绝对无关概念第121-122页
       ·通用概念第122页
       ·相关概念第122页
       ·核心概念第122页
     ·领域属性的应用——在基于农业初级本体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检索中的示例第122-124页
     ·"领域属性"解决的问题第124-125页
     ·结语第125页
   ·顶级本体的比较研究第125-140页
     ·BWW体系第127-135页
     ·Dolce体系第135-137页
     ·BWW本体和Dolce本体的比较第137-138页
     ·利用形式化顶级本体的益处第138页
     ·顶级本体的评估第138-140页
       ·开放许可度第139页
       ·结构化第139-140页
       ·成熟度第140页
   ·顶级本体的OWL转化研究第140-149页
     ·转换的规则和方法第141-142页
     ·SUMO顶级本体的转换第142-146页
       ·类定义的调整第142-143页
       ·属性定义的调整第143-145页
       ·实例定义的调整第145-146页
     ·OpenCyc顶级本体的转换第146-148页
     ·结语第148-149页
6 海量知识的管理方法研究—知识领域建模第149-186页
   ·问题的提出第149-160页
     ·信息系统与知识第149-150页
     ·知识的抽象层次第150-156页
     ·管理未经充分整理的知识第156-157页
     ·满足有效推理的需要第157-158页
     ·知识库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第158-160页
   ·知识领域模型第160-174页
     ·知识网络与知识距离第160-162页
     ·知识运用的局部性与领域范围第162-163页
     ·知识抽象层次与知识领域结构第163-165页
     ·知识的"普遍—专门"联系与知识领域结构第165-167页
     ·知识领域的内容第167-169页
     ·知识领域边界与跨领域使用知识的方法第169-170页
     ·知识领域建模第170-174页
       ·知识领域模型的构成第170-172页
       ·知识领域模型推演第172-173页
       ·模型的知识领域与时空尺度第173-174页
   ·知识领域模型的软件实现第174-186页
     ·知识领域的表示方法第174-175页
     ·知识活性、领域优先级以及知识信任度第175-176页
     ·领域范围的动态计算及领域内容的存取第176-178页
     ·领域关系的设定与自动发现第178-180页
     ·模型的管理和使用第180-183页
       ·模型的管理第180-181页
       ·模型的使用第181-183页
       ·模型的存储与复用第183页
     ·跨领域逻辑推理第183-184页
     ·知识库的使用第184-186页
7 大规模本体开发环境原型系统(LODE)的设计与应用第186-238页
   ·知识开发方法的研究第186-205页
     ·知识的来源第186-189页
       ·利用现有的词表转换第186页
       ·从文档内容当中半自动构建本体第186-187页
       ·从数据库自动构建本体第187-188页
       ·领域专家手工开发和维护本体第188-189页
     ·基本方法与流程第189-197页
     ·需求分析与测试第197-200页
     ·知识开发任务第200-201页
     ·项目组织与管理第201-202页
     ·知识配置管理第202-205页
     ·开发工作的软件环境与工具第205页
   ·LODE原型系统的研发第205-232页
     ·建立LODE系统的目的和基本思路第205-207页
     ·LODE系统客户端第207-225页
       ·知识领域管理模块第208-211页
       ·知识本体编辑模块第211-216页
       ·管理领域词汇第216-218页
       ·文档管理与标引模块第218-225页
     ·LODE系统服务器端第225-232页
       ·知识集中存储第225-227页
       ·按照知识领域模型管理知识第227页
       ·知识版本与配置管理第227-228页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第228-231页
       ·语义关系数据操作与知识建模第231页
       ·其他辅助功能第231-232页
   ·LODE与现有信息抽取系统的比较研究第232-238页
     ·LODE与GATE的比较分析第232-236页
     ·LODE的应用前景第236-238页
8 结论第238-240页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39页
   ·后续的研究内容第239-240页
致谢第240-242页
参考文献第242-257页
附件:LODE文档标引与知识采集系统1.0系统使用说明第257-280页
博士后个人简历第280页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重要科研成果第280-282页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重要科研成果第282-283页
永久通信地址第283页

论文共2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中国酒类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