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现汉》形动兼类词概况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现汉》形动兼类词涉及的几个问题 | 第12-15页 |
一、 词类划分问题 | 第12页 |
二、 形容词和动词的划分问题 | 第12-13页 |
三、 兼类词的处理问题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现汉》形动兼类词的判定标准及基本范围 | 第15-16页 |
一、 《现汉》中形动兼类词的判定标准 | 第15页 |
二、 《现汉》中收录形动兼类词的范围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现汉》形动兼类词的特点和分类 | 第16-23页 |
一、 《现汉》中形动兼类词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二、 《现汉》中形动兼类词的分类 | 第17-23页 |
第二章 《现汉》收录形动兼类词的条件及其对辞书编纂的贡献 | 第23-35页 |
第一节 《现汉》收录形动兼类词的语法条件 | 第23-27页 |
一、 形+宾→形动兼类词 | 第23-24页 |
二、 形+辅助成分/辅助手段+宾语成分→形动兼类词 | 第24-26页 |
三、 重叠形式:AA式-A—A式/AABB式-ABAB式→形动兼类词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现汉》收录形动兼类词的语义条件 | 第27-32页 |
一、 形兼使动的语义条件 | 第28-30页 |
二、 形兼意动的语义条件 | 第30页 |
三、 形兼对动的语义条件 | 第30-31页 |
四、 形兼自动的语义条件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现汉》对辞书处理形动兼类词的贡献 | 第32-35页 |
一、 收录范围全面——吸收了形容词在方言和文言文中的动词性用法 | 第32-33页 |
二、 收录标准规范——借鉴和融合了语法学、词汇学的研究成果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形动兼类词现象的成因 | 第35-42页 |
第一节 词类的典型性与连续性的表现 | 第35-37页 |
一、 词类的典型理论 | 第35-36页 |
二、 词类连续统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语言的经济原则与汉民族崇尚俭朴实用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现 | 第37-39页 |
一、 语言经济原则的表现 | 第37-38页 |
二、 汉民族崇尚俭朴实用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现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现代汉语吸收欧化语法和普通话吸收方言词、文言词的表现 | 第39-42页 |
一、 现代汉语吸收欧化语法的表现 | 第39-40页 |
二、 普通话吸收方言词、文言词的表现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一:书目 | 第45-47页 |
附录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动兼类词 | 第4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