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四、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2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义 | 第13-18页 |
一、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内涵 | 第13-15页 |
(一) 师德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关于师德建设的内涵 | 第14页 |
(三)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持续过程 | 第14-15页 |
二、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实践意义 | 第15-18页 |
(一)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助益学校素质教育 | 第15-16页 |
(二) 提升教师职业观念,完善个体德行修养 | 第16页 |
(三)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重塑学校公众形象 | 第16-17页 |
(四) 改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小学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8-23页 |
一、中小学师德修养不容乐观 | 第18-20页 |
(一) 职业践履中的心理倦怠 | 第18-19页 |
(二) 职业坚守中的价值偏离 | 第19页 |
(三) 职业示范中的道德平庸 | 第19-20页 |
二、中小学师德建设任重道远 | 第20-23页 |
(一) 缺乏系统的师德教育规划 | 第21页 |
(二) 缺乏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 | 第21-22页 |
(三) 缺乏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小学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23-31页 |
一、师德建设理念认识的不足导致师德教育乏力 | 第23-24页 |
(一) 师德建设理性认识的不足影响着师德教育的践行 | 第23页 |
(二) 保守的师德建设理念导致师德教育的苍白无力 | 第23-24页 |
二、学校制度缺陷带来的师德建设难成体系 | 第24-27页 |
(一) 教师聘任制的缺陷影响师德建设的系统规划 | 第24-26页 |
(二) 片面的教师选拔制度带来师德建设实践滞后 | 第26页 |
(三) 单一教师评价制度导致师德建设人性关怀缺失 | 第26-27页 |
三、集权管理模式下引发师德建设价值认同的偏离 | 第27-29页 |
(一) 集权式管理导致教师的被动 | 第28页 |
(二) 集权式管理不容易形成价值认同 | 第28-29页 |
四、道德建设机制不完善导致师德建设低效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中小学师德建设策略探讨 | 第31-44页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 | 第31-34页 |
(一) 秉持“以人为本”师德建设理念下的人性关怀 | 第32-33页 |
(二) 坚持“以人为本”师德建设理念下的人本管理 | 第33-34页 |
(三) 融入“以人为本”师德建设理念下的服务意识 | 第34页 |
二、提高中小学师德教育的有效性 | 第34-37页 |
(一) 注重师德教育对象的层次性 | 第34-35页 |
(二) 注重师德内容的广泛性 | 第35-36页 |
(三) 关注师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 第36-37页 |
(四) 将师德教育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 第37页 |
三、创新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机制 | 第37-39页 |
(一) 以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师德建设的可接受性 | 第37-38页 |
(二) 以多元评价机制构建师德建设的层次性 | 第38页 |
(三) 以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师德建设的自觉性 | 第38-39页 |
四、强化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一) 构建多元监督主体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 | 第39-40页 |
(二) 发挥教师的自我监督,促进师德由他律走向自律 | 第40页 |
五、促进师德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 第40-44页 |
(一) 树立依法治校理念,明确教师法定职责 | 第41页 |
(二) 增强学校法制意识,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 第41-42页 |
(三)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确保教师行为规范 | 第42页 |
(四) 强化以人为本思想,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