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引言 | 第10页 |
1 兔球虫的研究简况 | 第10-11页 |
2 兔球虫的种类及其分布 | 第11-14页 |
·斯氏艾美耳球虫 | 第11页 |
·穿孔艾美耳球虫 | 第11-12页 |
·兔艾美耳球虫 | 第12页 |
·大型艾美耳球虫 | 第12页 |
·中型艾美耳球虫 | 第12页 |
·无残艾美耳球虫 | 第12页 |
·小型艾美耳球虫 | 第12页 |
·梨形艾美耳球虫 | 第12页 |
·黄艾美耳球虫 | 第12-13页 |
·肠艾美耳球虫 | 第13页 |
·盲肠艾美耳球虫 | 第13页 |
·长型艾美耳球虫 | 第13页 |
·松林艾美耳球虫 | 第13页 |
·纳格浦尔艾美耳球虫 | 第13页 |
·新兔艾美耳球虫 | 第13页 |
·维氏艾美耳球虫 | 第13页 |
·雕斑艾美耳球虫 | 第13-14页 |
·大孔等孢球虫 | 第14页 |
3 兔球虫内生发育史及各阶段虫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 第14-17页 |
·斯氏艾美耳球虫 | 第14-15页 |
·肠艾美耳球虫 | 第15页 |
·黄艾美耳球虫 | 第15-16页 |
·维氏艾美耳球虫 | 第16页 |
·盲肠艾美耳球虫 | 第16页 |
·巨型艾美耳球虫 | 第16-17页 |
·无残艾美耳球虫 | 第17页 |
4 兔球虫各阶段虫体的细胞化学及感染机体血液生物化学的研究 | 第17-18页 |
5 兔球虫致病性及病理学变化的研究 | 第18-19页 |
6 兔球虫的免疫机理及免疫预防 | 第19页 |
7 对兔球虫早熟株的研究 | 第19-20页 |
·中型艾美耳球虫早熟株 | 第20页 |
·肠型艾美耳球虫早熟株 | 第20页 |
·黄艾美耳球虫早熟株 | 第20页 |
8 分子方法在兔球虫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 | 第21页 |
·微线蛋白基因 | 第21页 |
·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 | 第21-22页 |
第一部分 河南省家兔球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 第22-33页 |
引言 | 第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22页 |
·主要仪器与耗材 | 第22页 |
·主要试剂及制备 | 第22-23页 |
·样品检查方法 | 第23页 |
2 结果 | 第23-31页 |
·感染情况 | 第24-25页 |
·兔球虫种类鉴定 | 第25-30页 |
·检索表 | 第30页 |
·优势种 | 第30-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黄艾美耳球虫(Eimeria flavescens)内生发育史研究 | 第33-41页 |
引言 | 第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无球虫兔的培育 | 第33页 |
·纯种卵囊收集 | 第33页 |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33-34页 |
·主要器械及仪器 | 第34页 |
·感染 | 第34页 |
·新鲜肠道黏膜涂片的制备 | 第34页 |
·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34-35页 |
·将制作好的肠道勃膜涂片和石蜡组织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黏膜抹片显微镜检查 | 第35-36页 |
·石蜡切片显微镜检查 | 第36-37页 |
·内生发育 | 第37-38页 |
·组织病变 | 第38页 |
·黄艾美耳球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41页 |
·子孢子进入途径 | 第38-39页 |
·裂殖生殖世代划分 | 第39-40页 |
·黄艾美耳球虫与宿主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英文摘要 | 第45-47页 |
图版 | 第47-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