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浙江省村域经济现代化的地域差异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1页
一、引论第11-18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第12-13页
  2. 本研究的意义所在第13-14页
 (三) 本文的基本框架和方法第14-18页
  1. 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和本文的基本框架第14-17页
  2. 本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17-18页
二、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8-31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1页
  1. 村域与村域经济第18-20页
  2. 村域经济转型与村域经济现代化第20-21页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述评第21-31页
  1. 关于现代化的研究第21-25页
  2. 关于经济现代化的研究第25-26页
  3. 关于村域经济现代化差异研究第26-31页
三、村域经济现代化的测度第31-47页
 (一) 村域经济现代化的测度模型及其选择第31-36页
  1. 区域经济现代化的评价模型与测度方法第31-35页
  2. 村域经济现代化测度模型的选择第35-36页
 (二) 村域经济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第36-40页
  1.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36-38页
  2. 村域经济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及其含义第38-40页
 (三) 测度过程及其计算结果第40-47页
  1. 指标数据预处理第40-41页
  2. 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测度第41-45页
  3. 计算结果第45-47页
四、浙江省村域经济现代化的地域差异第47-59页
 (一) 浙江省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第47-52页
  1. 村域经济现代化指数的分布状况第47-48页
  2. 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的省内差异第48-52页
 (二) 浙江省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分布第52-55页
  1. Theil系数及其分解第52-53页
  2. Theil系数的计算结果及差异分析第53-55页
 (三) 浙江省村域经济现代化的地域差异特征第55-59页
  1. 浙江省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状况第55页
  2. 浙江省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严重的区域两极分化现象第55-56页
  3. 同一地区及县区内村域经济现代化差异显著第56-59页
五、浙江省村域经济现代化地域差异的原因第59-79页
 (一) 地理环境对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第59-62页
  1. 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第59-60页
  2. 地理区位条件的影响第60-62页
 (二) 文化背景与制度创新对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第62-63页
 (三) 市场主体发育对村域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第63-67页
  1. 农户经济的非农化对村域经济现代化的影响第64-65页
  2. 村集体经济对村域经济现代化的影响第65-66页
  3. 新经济体对村域经济现代化的影响第66-67页
 (四) 乡村工业的发展对村域经济现代化的影响第67-72页
  1. 乡村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村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第68-69页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69-70页
  3. 乡村工业的发展优化了村域产业结构、带动了村域经济总量的增长第70-71页
  4. 乡村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了村域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变迁第71-72页
  5. 乡村工业的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第72页
 (五) 村域经济发展路径对村域经济现代化的影响第72-79页
  1. 现代农业型发展模式第73-74页
  2. 专业市场型发展模式第74-76页
  3. 现代工业型发展模式第76-77页
  4. 旅游型发展模式第77-79页
六、结论和建议第79-83页
 (一) 借鉴国外农村现代化的经验,克服资源票赋差异第79-80页
 (二)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村域经济现代化发展第80页
 (三) 加快乡村工业发展,促进村域经济转型第80-81页
 (四) 加快落后地区村域劳动力转移第81-82页
 (五) 村域经济现代化,尤其要重视村落精英的作用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0页
附录A 村域经济现代化排名比较第90-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经纪人和经纪业的培育与发展--基于华东地区的经验
下一篇: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体系--基于“义乌经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