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9-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 结构和创新 | 第18-21页 |
二、“义乌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体系 | 第21-34页 |
(一) “义乌经验” | 第21-24页 |
(二) “义乌经验”中的新农村建设成效 | 第24-28页 |
(三) “义乌经验”的制度框架:“零资源起飞”的动力平台 | 第28-31页 |
(四) “义乌经验”的动力机制对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31-34页 |
三、“义乌经验”中新农村建设动力构成及其制度分析 | 第34-60页 |
(一) 市场拉动 | 第34-41页 |
(二) 一村一品 | 第41-44页 |
(三) 村缘人物 | 第44-48页 |
(四) 专业合作组织 | 第48-54页 |
(五) 新农村建设中内在动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 第54-60页 |
四、新农村建设中动力机制遭遇的现实困境 | 第60-65页 |
(一) 市场的引擎力不足 | 第60-61页 |
(二) “一村一品”难以全面形成对农村经济的牵引力 | 第61-62页 |
(三) 村缘人物难以支撑起动力因素的责任 | 第62-63页 |
(四) 专业合作组织的助推力弱小 | 第63-65页 |
五、政策建议 | 第65-72页 |
(一) 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提高引擎动力 | 第65-67页 |
(二) 拓展“一村一品”生产,强化牵引力 | 第67-68页 |
(三) “内生性”与“外生性”村缘人物结合,提升发展动力 | 第68-69页 |
(四) 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助推力 | 第69-72页 |
六、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