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22页 |
一、课题的缘起 | 第8-10页 |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5页 |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5-18页 |
(一) 中国现代小说作品中“日本形象”演变过程的梳理 | 第16页 |
(二) 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三) 对作家描写“日本形象”类型化的探讨 | 第17-18页 |
四、本课题研究范围与“日本形象”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 时间范畴的界定 | 第18页 |
(二) “个案”的选取 | 第18-19页 |
(三) “日本形象”概念内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第20-22页 |
上编 “五四”一代的日本情结和自叙 | 第22-104页 |
第一节 郁达夫:对日情感矛盾纠缠中的留日学生 | 第23-54页 |
一、绮丽的日本风光 | 第24-28页 |
二、日本人物形象 | 第28-43页 |
三、日本国家形象 | 第43-49页 |
四、消极日本形象描写的根源 | 第49-54页 |
第二节 郭沫若:日本留学苦海中的苦闷挣扎 | 第54-92页 |
一、日本风光的描写 | 第55-58页 |
二、日本女性形象 | 第58-78页 |
三、日本男性形象 | 第78-88页 |
四、日本国家形象 | 第88-90页 |
五、郭沫若小说中日本形象描写倾向性的问题探究 | 第90-92页 |
第三节 张资平与郑伯奇: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徘徊 | 第92-102页 |
一、张资平小说中命运多舛的日本女性描写 | 第93-99页 |
二、郑伯奇小说中的理智书写 | 第99-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中编 “九·一八”之后的对日斥责与记录 | 第104-130页 |
第一节 茅盾笔下中国社会的“日本”阴影 | 第105-114页 |
一、中国乡镇平民悲惨生涯背后的日本魔爪 | 第106-111页 |
二、《右第二章》:战争中的市民和民间的反抗者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东北特殊创作群体记录的侵略者丑相 | 第114-128页 |
一、萧红小说中残暴的日本兵形象 | 第115-122页 |
二、萧军《八月的乡村》中的对日控诉 | 第122-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下编 全面抗日战争中的感触与描摹 | 第130-154页 |
第一节 端木蕻良小说中的日本军官形象 | 第131-135页 |
一、有欲望、有谋略,无天良、无信义的日本军官 | 第132-133页 |
二、修罗场中的战争机器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老舍:人性视角下的《四世同堂》 | 第135-145页 |
一、双手沾满鲜血的日本兵形象 | 第136-139页 |
二、“鬼子”与“汉奸”的纠葛 | 第139-140页 |
三、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 | 第140-142页 |
四、军队之外的日本人物形象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张恨水:“通俗”叙事中的角色塑造 | 第145-152页 |
一、残暴凶恶的日本军队 | 第146-148页 |
二、信仰虚假的日本士兵 | 第148-152页 |
小结 | 第152-154页 |
结语 | 第154-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6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76-177页 |
后记 | 第177-178页 |
论文摘要 | 第178-181页 |
Abstract | 第181-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