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桥涵抗水毁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秦巴山区自然环境特点与工程地质特征 | 第15-27页 |
| ·气候特点 | 第15-16页 |
| ·气温特点 | 第15页 |
| ·降水分布 | 第15-16页 |
| ·水文特征 | 第16-23页 |
| ·河流水系基本特征 | 第16-19页 |
| ·河流的径流特征 | 第19-2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3-24页 |
| ·地质构造及岩性特点 | 第24-25页 |
| ·地质构造 | 第24-25页 |
| ·岩性特点 | 第25页 |
| ·土性特点 | 第25-26页 |
| ·山区植被情况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秦巴山区高速公路桥涵水毁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27-46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桥梁水毁成因分析 | 第27-38页 |
| ·冲刷和淤积 | 第27-32页 |
| ·山洪灾害的破坏 | 第32-35页 |
| ·山洪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破坏 | 第35-37页 |
| ·漂浮物的撞击 | 第37-38页 |
| ·涵洞水毁成因分析 | 第38-42页 |
| ·冲刷作用 | 第39-40页 |
| ·淤积 | 第40页 |
| ·渗漏 | 第40-41页 |
| ·水压力过大 | 第41-42页 |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42-45页 |
| ·自然因素 | 第42-43页 |
| ·人为因素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抗水毁设计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6-65页 |
| ·建立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目的及意义 | 第46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 ·评价指标研究 | 第49-58页 |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9-50页 |
| ·单因素评价指标 | 第50-58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58-62页 |
| ·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 第62-64页 |
| ·建立因素集U | 第62页 |
| ·建立评价集V | 第62页 |
|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2-63页 |
|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3-64页 |
| ·评价指标处理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桥涵抗水毁设计安全性评价体系在实体工程中的应用 | 第65-74页 |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65页 |
| ·典型桥梁抗水毁设计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65-69页 |
| ·桥梁设计概况 | 第65页 |
| ·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 | 第65-67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67-68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8-69页 |
| ·典型涵洞抗水毁设计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69-73页 |
| ·涵洞设计概况 | 第69页 |
| ·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 | 第69-71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71-72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