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背景 | 第22-25页 |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理论背景 | 第22-23页 |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实践背景 | 第23-25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5-26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评析 | 第28-46页 |
·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有利于研究开发的市场导向 | 第28-29页 |
·有利于科技资源的科学配置 | 第29页 |
·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合理布局 | 第29页 |
·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第29页 |
·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29-30页 |
·国有科技资产的概念 | 第30-32页 |
·狭义国有科技资产 | 第30页 |
·广义国有科技资产 | 第30-32页 |
·明晰国有科技机构的产权 | 第32-42页 |
·国有科技资产的清产核资与评估 | 第33-39页 |
·分类管理经营性与公益性资产 | 第39-40页 |
·合理界定科研机构的无形资产 | 第40-41页 |
·建立转制科研机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第41-42页 |
·建立转制科研机构的激励机制 | 第42-44页 |
·改革国有科技资产的管理体制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 第46-83页 |
·改革历程 | 第46-56页 |
·第一阶段(1978-1984 年):酝酿和探讨 | 第46-47页 |
·第二阶段(1985-1992 年):改革拨款制度,放活机构与人员 | 第47-48页 |
·第三阶段(1992-1998 年):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 第48-49页 |
·第四阶段(1999-2005 年):系统结构调整 | 第49-54页 |
·第五阶段(2006 年至今):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第54-56页 |
·科研机构转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56-62页 |
·科技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 | 第57页 |
·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 | 第57页 |
·转制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能力持续增强 | 第57-59页 |
·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 | 第59-60页 |
·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 第60-61页 |
·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 第61-62页 |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 第62页 |
·转制科研机构产业化发展模式 | 第62-65页 |
·大循环模式 | 第62-63页 |
·独立发展模式 | 第63-64页 |
·股份制模式 | 第64页 |
·高新技术切入模式 | 第64页 |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第64-65页 |
·科研机构转制的基本经验 | 第65-67页 |
·坚持改革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针 | 第65页 |
·坚持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结合作为改革的核心任务 | 第65-66页 |
·坚持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科技体制 | 第66页 |
·坚持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制保障 | 第66页 |
·坚持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 第66-67页 |
·科研机构转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67-83页 |
·宏观问题 | 第67-70页 |
·微观问题 | 第70-79页 |
·相关政策问题 | 第79-83页 |
第四章 国外科技体制改革的做法与经验 | 第83-98页 |
·改革与发展状况 | 第83-88页 |
·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科研制度的建立 | 第83-85页 |
·加大高技术投入 | 第85-86页 |
·强化国家干预 | 第86-87页 |
·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结合 | 第87-88页 |
·国立科研机构制度 | 第88-90页 |
·组织制度 | 第88-89页 |
·人才制度 | 第89页 |
·分配制度 | 第89页 |
·业务管理 | 第89页 |
·经费来源 | 第89页 |
·人员管理 | 第89-90页 |
·国外科技体制改革的做法 | 第90-96页 |
·实行减量、改制、转型 | 第90-91页 |
·实行间接管理 | 第91-92页 |
·实行流动性的人员配置 | 第92-93页 |
·实行合同研究的方式 | 第93-94页 |
·支持研究机构、科学中心结盟 | 第94-95页 |
·注重交流 | 第95-96页 |
·俄罗斯的教训 | 第96-98页 |
·管理混乱 | 第96-97页 |
·科研实力下降 | 第97页 |
·融资渠道狭小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科研机构转制的国有科技资产评估研究 | 第98-112页 |
·资产评估概述 | 第98-100页 |
·资产评估要素 | 第98-99页 |
·资产价值类型 | 第99页 |
·资产评估方法 | 第99-100页 |
·资产评估程序 | 第100页 |
·科研机构转制中的整体资产模糊评估 | 第100-106页 |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 第100-101页 |
·隶属度的确定 | 第101-103页 |
·整体资产模糊评估方法 | 第103-104页 |
·评估方法的权重向量 | 第104-106页 |
·整体资产的模糊综合评估 | 第106页 |
·整体资产模糊评估系统的设计 | 第106页 |
·科研机构转制中的无形资产评估 | 第106-112页 |
·无形资产概述 | 第106-107页 |
·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因素 | 第107-108页 |
·无形资产评估 | 第108-109页 |
·无形资产评估成本法 | 第109-110页 |
·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 | 第110页 |
·无形资产的贬值 | 第110-111页 |
·评价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对策建议 | 第112-118页 |
·建立健全企业化转制的体制机制 | 第112-114页 |
·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体制 | 第112页 |
·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112页 |
·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 第112-113页 |
·军口科研机构要积极推进军转民 | 第113-114页 |
·增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 | 第114页 |
·建立完成企业化转制的管理制度 | 第114-116页 |
·建立多方制衡的自我管理体系 | 第114-115页 |
·树立企业化转制的创新理念 | 第115页 |
·科学规范重要称号的研究机构 | 第115页 |
·调整科研人员延长退休年龄的做法 | 第115-116页 |
·调整和加强企业化转制的政策措施 | 第116-118页 |
·加大对转制科研机构共性研发平台的支持 | 第116页 |
·加大对转制科研机构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力度 | 第116-117页 |
·调整对转制科研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 | 第117页 |
·保留行业共性研究机构的独立性 | 第117页 |
·允许项目经费中以适当的比例用于科技人员的津贴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