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3页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股份回购的作用和意义第11-13页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研究的思路和文章框架第13-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比较分析法第15-16页
     ·事件研究法与回归分析法第16页
     ·统计推断第16页
   ·主要创新点第16-18页
     ·研究方法创新第16-17页
     ·研究结论创新第17-18页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概述第18-32页
   ·股份回购的主要类型第18-21页
     ·按股份回购的方式分类第18-20页
     ·按股份回购的动机分类第20-21页
   ·股份回购的主要目标第21-23页
     ·稳定公司股价,维护公司形象第21页
     ·优化资本结构,以提高股票内在价值第21-22页
     ·防御外部接管第22页
     ·方便避税第22页
     ·建立股票期权及员工持股制度的需要第22页
     ·收缩经营的需要第22-23页
     ·作为股利的替代方法第23页
   ·股份回购的定价第23-27页
     ·资产价值基础法第23-25页
     ·收益法(市盈率模型)第25-26页
     ·公式评估法一一沃斯顿模型(WestonModel)第26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定价的方法选择第26-27页
   ·回购资金的来源第27-30页
     ·自有资金第28页
     ·债务融资第28-30页
   ·股份回购资金的支付第30-32页
     ·回购资金支付方式的种类和特点第30-31页
     ·影响资金支付方式选择的财务因素第31-32页
第三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理论研究第32-48页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第32-41页
     ·股票回购假说第32-40页
     ·对西方股票回购理论的评论第40-41页
   ·股份回购与公司价值第41-48页
     ·股份回购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第41-44页
     ·股份回购与公司的经营绩效第44-45页
     ·股份回购与公司的资本结构第45-47页
     ·股份回购与公司股利政策第47-48页
第四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实践及其制度比较第48-69页
   ·国外股份回购实践回顾第48-51页
     ·美国第48-51页
     ·日本第51页
   ·我国股份回购实践回顾第51-57页
     ·我国股份回购的早期实践第51-52页
     ·我国近期股份回购的实践第52-53页
     ·早期和近期股份回购特点的对比分析第53-57页
   ·国内外股份回购的法律规定第57-69页
     ·发达国家(地区)关于股份回购的法律规定第58-65页
     ·我国关于股份回购的法律规定第65-69页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动机研究第69-89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背景和特点第69-74页
     ·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第69-72页
     ·上市公司大股东以股抵债第72-73页
     ·公开市场股份回购第73-74页
   ·上市公司回购动机的比较研究第74-79页
     ·上市公司回购动机分类描述第74-77页
     ·上市公司回购动机的比较分析第77-79页
   ·国内外学者关于回购动机的研究文献第79-82页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第80-81页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文献第81-82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动机的实证分析第82-88页
     ·回购动机的研究假说第82-84页
     ·变量定义第84-85页
     ·多变量回归模型第85页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第85-86页
     ·实证结果与讨论第86-88页
   ·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公告效应研究第89-132页
   ·相关文献回顾第89-97页
     ·国外文献回顾第89-94页
     ·国内文献回顾第94-97页
   ·研究假说第97-99页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公告效应第99-130页
     ·研究方法第99-101页
     ·研究变量第101-105页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第105-106页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06-130页
   ·小结第130-13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6页
   ·工作总结第132-133页
   ·建议第133-134页
   ·不足与展望第134-136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34-135页
     ·研究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科技资产评估研究
下一篇:我国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定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