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0-13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13-1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13-14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四、本研究的理论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述评 | 第17-33页 |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文献回顾及述评 | 第17-24页 |
一、人力资本思想渊源与发展 | 第17-20页 |
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与发展 | 第20-22页 |
三、关于已有理论的评述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权力转移理论综述 | 第24-27页 |
一、权力转移理论 | 第24-25页 |
二、微观权力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市场转型理论 | 第27-33页 |
一、关于权力在市场经济中地位变化的观点及其争论 | 第27-30页 |
二、关于转型经济中权力转移问题的观点与争论 | 第30-33页 |
第三章 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 第33-40页 |
第一节 人力资本的概念范畴与性质特征 | 第33-37页 |
一、人力资本概念 | 第33-35页 |
二、人力资本的性质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人力资本的分类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人力资本社会发展动力特性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现代性语境下中国社会人力资本的出场与缺场 | 第40-64页 |
第一节 现代性与现代化之于中国 | 第41-51页 |
一、现代社会的产生与现代性的涵义 | 第42-50页 |
二、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上下求索——中国的现代化之旅 | 第51-58页 |
一、中国现代化的起始 | 第51-54页 |
二、冲击与回应:早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革三阶段 | 第54-56页 |
三、冲击与回应:新中国的现代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第56-58页 |
第三节 人力资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出场”与“缺场” | 第58-62页 |
一、启蒙时期的人力资本 | 第58-59页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力资本 | 第59-60页 |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本 | 第60-62页 |
第四节 人力资本——效率、知识过程和现代社会关系的有机平衡 | 第62-64页 |
一、人力资本、效率、知识过程三者的关系 | 第62页 |
二、人力资本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有机平衡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现代社会权力语境下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的权力目标解说 | 第64-107页 |
第一节 权力转移中的人力资本 | 第64-74页 |
一、权力思想的分梳 | 第64-67页 |
二、权力转移的含义 | 第67-69页 |
三、人力资本进入权力分配的前提条件 | 第69-74页 |
第二节 人力资本:微观权力的对象和目的 | 第74-100页 |
一、福柯的权力思想 | 第75-93页 |
二、微观权力的控制机制 | 第93-96页 |
三、微观权力的本质与特征 | 第96-100页 |
第三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及其与微观权力的关系 | 第100-105页 |
一、人力资本投资目的与微观权力实施的作用比较 | 第100-103页 |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及其与微观权力的关系 | 第103-105页 |
三、身体:人力资本与微观权力的统一 | 第105页 |
第五节 人力资本进入权力分配的路径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的互动——人力资本的非经济功能解读 | 第107-132页 |
第一节 权力的特征和权力的现状 | 第107-109页 |
一、国家权力的特征 | 第107-108页 |
二、权力的现状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人力资本出场限制 | 第109-114页 |
一、本质主义的总体性:现代社会人口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性内涵 | 第109-111页 |
二、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形态投资向身体投资的转向 | 第111页 |
三、权力限制的激情、人力资本与话语(权力放逐的身体)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身体的转向及其隐秘的人力资本哲学思想渊源 | 第114-118页 |
一、主体(意识)哲学对身体的贬抑——羞愧的身体历史 | 第114-115页 |
二、身体、力、欲望机器——身体走出历史的背景 | 第115-118页 |
第四节 生命权力与宏观权力的关系——权力与权力的互动 | 第118-132页 |
一、从单意到多义,身体的成长——身体成长之于中国 | 第119-122页 |
二、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的互动 | 第122-132页 |
结束语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后记 | 第141-142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