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劳动经济论文

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流转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实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1页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1-15页
  一、全球化经济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地位的凸显第11-12页
  二、统筹协调战略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12-13页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长三角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转第13-15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5-21页
  一、关于劳动力流转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第16-19页
  二、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流转的研究文献第19-21页
 第三节 有关概念、研究内容、创新点、不足之处及结论第21-36页
  一、有关概念诠释第22-25页
  二、主要研究内容第25-31页
  三、创新点及不足第31-34页
  四、总的结论第34-36页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36-41页
  一、研究框架第36-39页
  二、研究方法第39-41页
第二章 城乡收入差距及劳动力流转的传统理论分析第41-63页
 第一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传统理论分析第41-53页
  一、库兹涅茨倒U 型假说﹙Inverted–U hypothesis﹚及其评价第41-43页
  二、增长和分配替代理论及其评价第43-44页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洛伦茨曲线理论及其评价第44-45页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理论及其评价第45-47页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人口收入份额度量理论及其评价第47-50页
  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泰尔熵指数﹙泰尔指数﹚理论及其评价第50-52页
  七、小结第52-53页
 第二节 劳动力流转的传统理论分析第53-63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模式及其评价第53-56页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尼斯–费模式及其评价第56-57页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乔根森模式及其评价第57-59页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式及其评价第59-61页
  五、小结第61-63页
第三章 城乡收入差距及劳动力流转的理论构建第63-72页
 第一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论模型的构建第63-68页
  一、只考虑城镇中的外来流动人口因素第63-65页
  二、只考虑因农村劳动力流动引起城市化水平变动因素第65-66页
  三、只考虑城乡固有的非均衡增长因素第66-68页
  四、只考虑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因素第68页
 第二节 劳动力流转理论模型的构建第68-72页
  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理论模型第69-70页
  二、域外劳动力向域内城镇流动的理论模型第70-72页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72-91页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走势第72-74页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第74-81页
 第三节 单位根检验分析第81-84页
 第四节 协整关系检验分析第84-86页
 第五节 长三角地区各影响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回归分析第86-89页
 第六节 实证和检验结果的经验分析第89-91页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流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91-116页
 第一节 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第91-99页
 第二节 单位根检验分析第99-102页
 第三节 协整关系检验分析第102-104页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各影响因素对外部劳动力流入的回归分析第104-106页
 第五节 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回归分析第106-107页
 第六节 单一的收益变动因素对劳动力流转的回归分析第107-109页
 第七节 单一的收益变动对劳动力流转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剖析第109-113页
  一、利润最大化理论的启示第109-110页
  二、影响因素分析法及其启示第110-111页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劳动力流转弱影响的根源第111-113页
 第八节 实证和检验结果的经验分析第113-116页
第六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转的内在关系第116-125页
 第一节 域内外收入差距与外部劳动力流入的关系第116-120页
  一、实证分析第116-118页
  二、经验分析第118-120页
 第二节 内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第120-122页
  一、实证分析第120-121页
  二、经验分析第121-122页
 第三节 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转之间的关系第122-125页
第七章 政策建议第125-133页
 第一节 加快吸引劳动力流转的产业培育第125-128页
 第二节 提高迁入地收入的边际效用第128-130页
  一、完善各类人才引进机制,减轻外来人口的生存压力第128-129页
  二、合理调整农民工工资,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第129页
  三、建立并实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明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第129页
  四、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必要时为农民工提供援助第129-130页
 第三节 降低迁入地收入的成本率第130-133页
  一、注重信息引导,完善信息发布渠道第130页
  二、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第130-131页
  三、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与生命健康权第131页
  四、改进选举制度,赋予外来人口民主权利第131-132页
  五、营造良好环境,让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第132-133页
结束语第133-135页
附录第135-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率问题研究
下一篇:两种宇宙学模型的statefinder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