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基本问题阐释 | 第13-28页 |
第一节 跨流域调水 | 第13-21页 |
一、跨流域调水的概念 | 第13-15页 |
二、跨流域调水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三、跨流域调水的法律性质 | 第17-19页 |
四、我国跨流域调水的作用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 | 第21-25页 |
一、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法律性质 | 第22-23页 |
三、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节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25-28页 |
一、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定义 | 第25-26页 |
二、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调整的对象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相关立法评析 | 第28-33页 |
第一节 我国关于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及其作用 | 第28-30页 |
一、宪法的相关规定 | 第28页 |
二、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28-29页 |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 第29-30页 |
四、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的规定 | 第30页 |
第二节 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 | 第30-33页 |
一、水资源权属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0-31页 |
二、国家在跨流域调水中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 第31页 |
三、缺乏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体系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建立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3-37页 |
第一节 建立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33页 |
一、建立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实需求 | 第33页 |
二、完善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规范的需要 | 第33页 |
第二节 建立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33-37页 |
一、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政策支持 | 第34页 |
二、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 | 第34-35页 |
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技术支持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建立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7-44页 |
第一节 法理学基础 | 第37-38页 |
一、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 第37-38页 |
二、法的平等价值 | 第38页 |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38-41页 |
一、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38-39页 |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 | 第39-41页 |
三、公共产品理论 | 第41页 |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基础 | 第41-44页 |
一、自然资源的伦理学价值 | 第41-42页 |
二、生态公正理念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国外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借鉴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国外典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简介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美国加州跨流域调水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8页 |
一、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及其相关立法 | 第45-46页 |
二、从加州北水南调工程看美国跨流域调水立法的特点 | 第46-47页 |
三、加州跨流域调水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德国等国家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48-52页 |
一、德国等国家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 第48-50页 |
二、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建立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构想 | 第52-64页 |
第一节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应遵循的原则 | 第52-53页 |
一、政府主导原则 | 第52页 |
二、科学合理原则 | 第52-53页 |
三、公众参与原则 | 第53页 |
第二节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 第53-61页 |
一、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规范的主体 | 第54-56页 |
二、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规范的客体与补偿标准 | 第56页 |
三、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规范的内容 | 第56-57页 |
四、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具体补偿途径 | 第57-60页 |
五、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监督机制 | 第60-61页 |
六、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中的联动节水机制 | 第61页 |
第三节 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立法方式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