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引言 | 第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2页 |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 第19-20页 |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 第20-21页 |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 第21页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 第21-22页 |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 第22页 |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22-30页 |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 第23-29页 |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 第29-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3-44页 |
·基本概念 | 第33-35页 |
·现代林业 | 第33页 |
·政策 | 第33-34页 |
·林业投入 | 第34页 |
·公共财政 | 第34页 |
·林业生产布局 | 第34页 |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 第34-35页 |
·区域差异论 | 第35-36页 |
·区域差异概述 | 第35页 |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 第35-36页 |
·区域差异调控 | 第36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36页 |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 第36-38页 |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 第36-37页 |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 第37页 |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 第37-38页 |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 第38-39页 |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 第38页 |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公共财政理论 | 第39-41页 |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 第39-40页 |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 第40-41页 |
·区域政策 | 第41-42页 |
·区域经济政策 | 第41-42页 |
·区域产业政策 | 第42页 |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 第44-73页 |
·地区分类 | 第44-47页 |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 第44页 |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 第44页 |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 第44-45页 |
·地区分类的思路 | 第45页 |
·地区分类的结果 | 第45-47页 |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 第47-72页 |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 第47-51页 |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 第51-61页 |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 第61-62页 |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 第62-63页 |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 第63-65页 |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 第65-67页 |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 第67-70页 |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 第73-93页 |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 第73-75页 |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 第73页 |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 第73-74页 |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 第74页 |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 第74页 |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 第74页 |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 第74-75页 |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 第75页 |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 第75页 |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 第75页 |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75-77页 |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 第75-76页 |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 第76页 |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 第76页 |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 第76页 |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 第76-77页 |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 第77页 |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 第77页 |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 第77页 |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 第77-84页 |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 第77-79页 |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 第79-83页 |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 第83-84页 |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84-92页 |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 第84-86页 |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 第86-88页 |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 第88-89页 |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 第89-90页 |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 第90-91页 |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 第93-116页 |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第93-95页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 第93页 |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 第93-94页 |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 第94页 |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 第94页 |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 第94-95页 |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 第95页 |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 第95页 |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95-98页 |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 第95页 |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 第95-96页 |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 第96页 |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 第96页 |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 第96-97页 |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 第97页 |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 第97页 |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 第97-98页 |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 第98-104页 |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 第98-99页 |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 第99-103页 |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 第103-104页 |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 第104-115页 |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 第104-106页 |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 第106-108页 |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 第108-109页 |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 第109-111页 |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 第111-112页 |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12-113页 |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 第116-139页 |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第116-119页 |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 第116页 |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 第116-117页 |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著,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第117页 |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第117-118页 |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 第118页 |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 第118页 |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 第118-119页 |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第119-121页 |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 第119页 |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 第119-120页 |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第120页 |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 第120页 |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 第120页 |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 第120-121页 |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 第121页 |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 第121页 |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 第121-129页 |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 第121-124页 |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 第124-128页 |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 第128-129页 |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129-138页 |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 第129-131页 |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 第131-135页 |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 第135-137页 |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137-138页 |
·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 第139-159页 |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第139-141页 |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著,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 第139-140页 |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 第140页 |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 第140-141页 |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 第141页 |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 第141页 |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 第141-144页 |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 第141-142页 |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 第142页 |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 第142页 |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 第142-143页 |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 第143页 |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 第143页 |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 第143-144页 |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 第144页 |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 第144页 |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 第144页 |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 第144-150页 |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 第144-146页 |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 第146-148页 |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 第148-150页 |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 第150-158页 |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 第150-152页 |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 第152-155页 |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 第155-156页 |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 第156-158页 |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 第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 第159-180页 |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第159-162页 |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 第159-160页 |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 第160页 |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 第160页 |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 第160-161页 |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 第161页 |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 第161页 |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 第161-162页 |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 第162页 |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 第162-165页 |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 第162页 |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 第162页 |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 第162-163页 |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 第163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 第163页 |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 第163-164页 |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 第164页 |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 第164页 |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 第164-165页 |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 第165-171页 |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 第165-168页 |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 第168-169页 |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 第169-171页 |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171-179页 |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 第171-173页 |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 第173-174页 |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 第174-176页 |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 第176-177页 |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 第177-178页 |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78-179页 |
·小结 | 第179-18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80-185页 |
·结论 | 第180-184页 |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 第180-181页 |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 第181-182页 |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 第182页 |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 第182-184页 |
·创新点 | 第184页 |
·展望 | 第184-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1页 |
附录 | 第191-213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213-214页 |
致谢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