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林地产权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林地市场体系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林地市场的宏观调控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主要目标 | 第28页 |
·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文献法 | 第29页 |
·理论分析法 | 第29页 |
·实证分析法 | 第29-30页 |
·统计分析法 | 第30页 |
·比较分析 | 第30页 |
·满意度分析法 | 第30页 |
·规范分析法 | 第30页 |
·论文的创新与讨论 | 第30-32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 | 第30-31页 |
·研究讨论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中国集体林地产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32-84页 |
·产权基本理论 | 第32-35页 |
·产权概念的界定和内涵 | 第32-34页 |
·产权制度的含义和功能 | 第34-35页 |
·林权体系 | 第35-39页 |
·林权概念的界定和内涵 | 第35-36页 |
·林权分类 | 第36-39页 |
·集体林地产权 | 第39-49页 |
·林地产权的内涵 | 第39-40页 |
·林地产权的分类 | 第40-44页 |
·集体林地产权的特征 | 第44-49页 |
·集体林地产权与土地财产权相同的产权特征 | 第45页 |
·集体林地产权与土地财产权相异的产权特征 | 第45-46页 |
·集体林地产权制度演变阶段划分 | 第46-49页 |
1.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形成的农民林地产权制度(1949~1953 年) | 第46页 |
2.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发展演化形成的“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集体所有制度 | 第46-48页 |
3.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林地产权制度 | 第48-49页 |
·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实质 | 第49-61页 |
·没有生态补偿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实证分析 | 第49-59页 |
·有生态补偿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实证分析 | 第59-61页 |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61-65页 |
·调查样本的性别和年龄情况 | 第61-62页 |
·调查样本的文化水平 | 第62-63页 |
·被调查者家庭收入结构 | 第63-64页 |
·被调查者家庭人口结构 | 第64页 |
·被调查者家庭林业结构 | 第64-65页 |
·被调查家庭人员中干部情况 | 第65页 |
·调查乡镇内林地结构 | 第65-67页 |
·调查乡镇内林地国家、集体和私有林结构 | 第65页 |
·调查乡镇内集体林地三级所有的结构 | 第65-66页 |
·调查乡镇内林地用途结构 | 第66页 |
·调查乡镇内经济林的收入与一般的粮食作物收入之比 | 第66-67页 |
·农村集体林地承包情况 | 第67-74页 |
·农村集体林地承包规模情况 | 第67页 |
·农村集体林业承包方式 | 第67-68页 |
·农村集体林地承包鉴定合同情况 | 第68页 |
·乡镇或村或村民小组的干部在对集体林地进行非平均承包经营时采用的承包方式 | 第68-69页 |
·农民对承包需要合同的认可程度 | 第69页 |
·集体林地承包中发放林地承包合同的好处 | 第69页 |
·农民对目前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的总体情况满意度 | 第69-70页 |
·农民对目前集体林地承包合同的发放及有关内容的明细程度满意度 | 第70页 |
·村民小组的集体林承包到户情况 | 第70-71页 |
·村的集体林承包到户情况 | 第71-72页 |
·乡镇的集体林承包到户情况 | 第72页 |
·集体林承包到户的好处 | 第72-73页 |
·制约集体林地承包到户的因素 | 第73-74页 |
·农民从未承包集体林地获益情况 | 第74-77页 |
·农户家从未承包乡镇集体林中获得收益情况 | 第74页 |
·农户家从未承包村集体林中获得收益情况 | 第74-75页 |
·农户家从未承包村小组集体林中获得收益情况 | 第75-76页 |
·乡镇内未承包的乡镇、村和村民小组的集体林地占总集体林的比例情况 | 第76页 |
·农户家对从未承包集体林中获得收益满意度 | 第76-77页 |
·家庭承包集体林的经营情况 | 第77-80页 |
·家庭承包了林地后的经营方式 | 第77页 |
·农民家庭承包了林地后的经营状况 | 第77-78页 |
·农民家庭承包了林地后林木的生态效益情况 | 第78页 |
·农民家庭承包了林地后林木的经济效益情况 | 第78-79页 |
·农民家庭承包了林地后林木的社会效益情况 | 第79页 |
·农民对家庭承包林地后经营管理的现状的满意度 | 第79-80页 |
·本章调查实证小结 | 第80-84页 |
·调查家庭基本情况小结 | 第80页 |
·调查家庭所在地的林地结构情况小结 | 第80页 |
·被调查家庭林地承包情况小结 | 第80-82页 |
·农民承包林地经营情况小结 | 第82-83页 |
·总体结论 | 第83-84页 |
第三章 集体林地流转市场体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84-107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的内容 | 第84-89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主体 | 第84-86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的客体 | 第86-87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交易规则 | 第87-88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中介机构 | 第88-89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交易形式 | 第89-95页 |
·农村集体林地所有权交易形式 | 第89-91页 |
·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交易形式 | 第91-95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体系 | 第95-98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分类 | 第95页 |
·农村集体林地市场体系结构 | 第95-98页 |
·林地流转的调查 | 第98-105页 |
·农民家庭从集体承包或转包林地情况 | 第98-99页 |
·农民家庭从农民家庭转包林地情况 | 第99-100页 |
·农民家庭将承包集体林转包给其他农民或集体的情况 | 第100-101页 |
·林地流转的形式 | 第101-102页 |
·制约集体林地流转的因素 | 第102页 |
·集体林地流转鉴定合同的强烈程度 | 第102-103页 |
·林地流转需要有关部门登记的需要情况 | 第103页 |
·市场流转林地最大规模 | 第103页 |
·通过市场流转经营林地的主体 | 第103-104页 |
·农民对目前集体林地流转的现状满意度 | 第104-105页 |
·本章实证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林地市场流转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107-151页 |
·林地对社会的多重效用 | 第107-109页 |
·林地的经济效益——木材和林产品 | 第107-108页 |
·生态效益 | 第108页 |
·后备发展空间功能 | 第108-109页 |
·生态景观 | 第109页 |
·涵养水源功能 | 第109页 |
·对林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 第109-115页 |
·林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109-111页 |
·林地市场宏观调控的作用 | 第111-115页 |
·林地用途管制 | 第115-124页 |
·加强林地用途管制是保护林地的必然要求 | 第115-117页 |
·林地用途管制过程中采用的方式 | 第117-122页 |
·林地用途管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22-124页 |
·林地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分析 | 第124-137页 |
·林地财政政策 | 第125-132页 |
·林地金融政策 | 第132-137页 |
·林地生态补偿调查 | 第137-142页 |
·2006-2008 年林地生态补偿 | 第137页 |
·农民期望的林地生态补偿 | 第137-138页 |
·现实中林地生态补偿的计量依据 | 第138-139页 |
·农民对林地生态补偿标准应该考虑因素的思考 | 第139页 |
·转包林地生态补偿的对象 | 第139-140页 |
·对农村集体生态林、私有生态林补偿标准的差异性 | 第140-141页 |
·在生态补偿时对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的区别化 | 第141页 |
·目前生态林业补偿存在的问题 | 第141-142页 |
·农民对目前林地生态补偿的规定及标准满意度 | 第142页 |
·林地征占补偿调查 | 第142-144页 |
·发生过征占农村集体林地的情况 | 第142-143页 |
·征占农村集体林地时的补偿方式 | 第143页 |
·征占农村集体林地时的补偿分配 | 第143页 |
·农民对目前林地征占补偿的规定及标准满意度 | 第143-144页 |
·林木采伐许可证及限额采伐调查 | 第144-148页 |
·解决林地承包者的自主决定采伐量和采代期与国家限制之间的矛盾 | 第144-145页 |
·私有经济林经营过程中来自政府的干预 | 第145页 |
·私有用材林林经营过程中来自政府的干预 | 第145-146页 |
·私有生态林经营过程中来自政府的干预 | 第146页 |
·私有林业经营过程中来自政府的主要干预 | 第146-147页 |
·农民对目前林木采伐许可及限额采伐的规定满意度 | 第147页 |
·林地经营面临的风险 | 第147-148页 |
·本章实证小结 | 第148-149页 |
·林地生态补偿小结 | 第148页 |
·林地征占补偿调查小结 | 第148-149页 |
·林木采伐许可证及限额采伐调查 | 第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五章 完善集体林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第151-168页 |
·林地市场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153页 |
·目前集体林地流转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51页 |
·目前集体林地流转具体存在的问题 | 第151-153页 |
·健全集体林地市场方面政府可以做的工作和完善的总体构想 | 第153-154页 |
·政府在促进林地流转、健全林地市场方面可以做的工作 | 第153-154页 |
·完善林地流转政策的总体构想 | 第154页 |
·做好林地流转的法制建设和完善产权工作 | 第154-158页 |
·建立健全集体土地流转的法制 | 第154-155页 |
·明晰集体林地流转的各项权利 | 第155-157页 |
·规范林地产权流转 | 第157页 |
·规范集体林地收益分配 | 第157-158页 |
·完善林地市场体系和发挥林地市场机制作用 | 第158-159页 |
·构建农村集体林地市场的有机体系,清晰化各层次间的关系 | 第158页 |
·建立国有土地和集体林地一体化的市场结构 | 第158页 |
·完善农村集体林地市场的市场化机制 | 第158-159页 |
·建立健全集体林地流转的服务体系 | 第159-161页 |
·出台林地等级体系国家标准 | 第159页 |
·积极探索并制定林地基准价格、林地宗地标定地价体系,提高估价信息化水平 | 第159-160页 |
·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林地市场产权评价、交易程序,严格资质审查 | 第160-161页 |
·转变政府职能并发挥积极作用 | 第161页 |
·完善集体林地流转宏观调控机制 | 第161-166页 |
·完善林地规划 | 第161-162页 |
·提高林地用途管制的有效性 | 第162页 |
·加强农村集体林地市场宏观体系的整体自我激励,提高体系运作效率 | 第162-163页 |
·完善林地财政政策 | 第163-164页 |
·完善林地信用担保体系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 第164页 |
·做好公益性林地市场的宏观调控、重视经营性林地资源的保护 | 第164-165页 |
·完善林地征收和限额采伐制度 | 第165-166页 |
·建立林地宏观调控基金 | 第166页 |
·积极防止调控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166页 |
·做好林地流转的配套措施 | 第166-168页 |
·加大宣传 | 第166页 |
·加强林农的就业转移 | 第166-167页 |
·加大林农的社会保障 | 第167-1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8-170页 |
·结论 | 第168-169页 |
·展望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