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养分的分布、迁移与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6页 |
| ·前言 | 第17-18页 |
| ·面源污染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野外实地监测 | 第19-20页 |
| ·人工降雨模拟 | 第20页 |
|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 ·数学模型模拟 | 第21页 |
| ·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21-24页 |
| ·土壤养分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 ·流域养分运移规律 | 第24-30页 |
| ·养分流失的途径 | 第24-25页 |
| ·土壤理化性质对养分运移的影响 | 第25-26页 |
| ·降雨对养分运移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地形地貌对养分运移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对养分运移的影响 | 第28-30页 |
| ·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措施——河岸植被缓冲带 | 第30-36页 |
|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 | 第30-32页 |
|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设计 | 第32-35页 |
| ·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缓冲带管理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研究区概况 | 第36-44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 ·研究目标 | 第37页 |
|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9-44页 |
| ·地质地貌 | 第41页 |
| ·气候特征 | 第41-42页 |
| ·土壤特征 | 第42页 |
| ·植被分布 | 第42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兰陵溪小流域降水特征 | 第44-49页 |
| ·数据收集 | 第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 ·兰陵溪小流域近50 年降水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 ·兰陵溪小流域2009 年降水特征 | 第45-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 | 第49-74页 |
| ·研究方法 | 第49-52页 |
| ·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 ·样品分析 | 第50-51页 |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70页 |
| ·土壤渗透特征 | 第52-55页 |
| ·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的基本特征 | 第55-57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比较 | 第57-59页 |
|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 | 第59-62页 |
| ·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 | 第62-70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70-74页 |
| ·讨论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4页 |
| 第五章 径流小区尺度养分流失规律 | 第74-94页 |
| ·研究方法 | 第74-77页 |
| ·径流小区的设置 | 第74-76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76页 |
| ·样品测定方法 | 第76页 |
| ·径流场全年养分流失负荷计算 | 第76-7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7-91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流特征 | 第77-81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的养分浓度和形态特征 | 第81-86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养分流失负荷 | 第86-88页 |
| ·影响养分流失的因子分析 | 第88-91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91-94页 |
| ·讨论 | 第91页 |
| ·小结 | 第91-94页 |
| 第六章 坡面尺度土壤养分分布规律 | 第94-1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4-95页 |
| ·野外采样点的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94-95页 |
| ·样品分析 | 第9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15页 |
| ·养分的剖面分布 | 第95-102页 |
| ·坡面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 | 第102-106页 |
| ·坡面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 | 第106-113页 |
| ·坡面土壤性质间的相关关系 | 第113-115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115-119页 |
| ·讨论 | 第115-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9页 |
| 第七章 流域尺度养分输出规律 | 第119-1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9-123页 |
| ·野外采样点的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119-122页 |
| ·样品分析 | 第122页 |
| ·小流域径流量和泥沙量测定 | 第122页 |
| ·流域单场降雨养分流失负荷计算 | 第122-1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23-132页 |
| ·典型降雨条件下小流域出口养分流失特征 | 第123-127页 |
| ·小流域河道地表径流养分来源 | 第127-131页 |
| ·小流域养分流失负荷与径流量的回归分析 | 第131-13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132-135页 |
| ·讨论 | 第132-133页 |
| ·小结 | 第133-135页 |
| 第八章 小流域养分输出的形成过程与控制策略 | 第135-146页 |
| ·三峡库区养分流失现状 | 第135-137页 |
| ·施肥现状 | 第135页 |
| ·水质现状 | 第135-137页 |
| ·小流域养分流失的形成过程 | 第137-141页 |
| ·养分流失的形成过程 | 第137-139页 |
| ·小流域养分流失的影响因素 | 第139-140页 |
| ·小流域养分流失的流失特征 | 第140-141页 |
| ·三峡库区小流域养分流失的综合控制模式 | 第141-146页 |
| ·控制策略 | 第141-142页 |
| ·控制方法 | 第142-143页 |
| ·控制模式 | 第143-146页 |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51页 |
| ·研究结论 | 第146-149页 |
| ·研究展望 | 第149-1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168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68-169页 |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