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神经网络与突触可塑性 | 第8-14页 |
·神经网络 | 第8-9页 |
·活动依赖的突触可塑性 | 第9-10页 |
·Hebb 假说与稳态可塑性 | 第10-11页 |
·突触的功能可塑性与结构可塑性 | 第11-12页 |
·突触蛋白 | 第12-14页 |
·神经退行性疾病与 P150GluedG59S 突变体 | 第14-22页 |
·Dynactin 复合物与P150Glued | 第15-17页 |
·G59S 突变体与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 | 第17-18页 |
·细胞内蛋白降解途径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 第18-20页 |
·分子伴侣系统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所用的质粒载体及其来源 | 第22页 |
·所用抗体来源 | 第22页 |
·所用细胞系来源 | 第22页 |
·所用试剂来源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3页 |
·氯化铷方法制备 E.coli 感受态细胞 | 第23-24页 |
·酵母感受态制备和转化 | 第24-25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基因 | 第25-26页 |
·琼脂糖电泳及DNA 片段的回收 | 第26页 |
·酶切反应 | 第26页 |
·DNA 片段的连接反应 | 第26-27页 |
·质粒转化 | 第27页 |
·质粒 DNA 的小量制备 | 第27-28页 |
·大批量质粒的提取 | 第28-29页 |
·小量蛋白表达检测 | 第29-30页 |
·谷胱苷肽(GST)融合蛋白的制备 | 第30-31页 |
·GST pull down 实验 | 第31-32页 |
·蛋白质 Western 印迹法 | 第32-33页 |
·细胞学试验 | 第33-36页 |
·离体神经元网络培养 | 第33页 |
·磷酸钙转染传代细胞系 | 第33-34页 |
·低密度神经元高效钙转法(Jiang and Chen, 2006) | 第34-35页 |
·神经元 FM 染色 | 第35页 |
·免疫沉淀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不同发育阶段的突触结构可塑性对不同神经网络活动水平的响应不同 | 第36-45页 |
·量化神经元网络转染 | 第36-39页 |
·神经元树突棘发育 | 第39-40页 |
·不同发育阶段突触结构可塑性对不同神经网络活动的响应 | 第40-44页 |
·光致转换蛋白在观察突触精细结构中的应用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P150Glued 中的 G59S 突变引起蛋白聚集的机制 | 第45-48页 |
·G59S 突变体不能与FBXL5 相互作用 | 第45-46页 |
·G59S 不影响其与 PBD 结合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3页 |
附录 缩略语表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